想象力 Imagine
首先我先理一下我为何要这下这段文字,结合自己过往的一些尤为特别的经历,加上最近恰好看到康德关于对想象力这一官能的分析,突然发现了一些以往忽略的细节。
作为一名标准的吃货,她或他总是需要对某种她认为好吃的食物进行评价,然而对于味觉和嗅觉来说其实是非常主观化的。这时候我们会创造出许多的形容词来描绘食物味道,比如柿子是秋天的味道,冰可乐是夏天的味道,我们记住不同食物的气味和味道,然后即便该食物此刻不在场,想象力依旧能把它们呈现出来,仿佛这种被客观感觉到的对象是某种内在感觉之对象一样。由此,我们可以公开的评论该食物的确好吃。那么这一切的动力源自于哪里呢?源自于它激起了我们快乐和不快乐的欲望。
天才(用艺术家会更恰当一些)和普通人之间的区别在于:他能够把这种普通人没有办法客观化的想象力对象通过不同的形式刻画出来,比如音乐家刻画了生命本身的律动,画家呈现了和谐的表象,而小说家虚构了另一个世界。
但对于审美本身来说,由于人类基本上拥有一套基本上相同的官能下(即便是某些缺乏某种官能的残疾人),所以,使可分享和交流成为可能。人类总是会倾向于将我们吃到很好吃的食物,看到很好看的电影以及某些美好的事情分享给他人,并渴望他者能得到相同的结论,那么最重点的矛盾就在于这里,如果人们都拥有同一套官能,那么在吃相同的食物,欣赏同一幅画的时候,是不是就得出了和前者一样的结论了呢?答案不尽然。就像前面提到的某一些官能是十分的主观化的,但是最终人们通过想象力收集了素材,再进行语言的加工,最终得到的却是不同的结论,看上去好像最终描述的可能完全不是同一种感觉,那么彼此之间如何能够达到理解他们审说的是同一个对象的味道。(这是我需要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所以,最终我得出的结论是审美是没有标准的。
所以说,如果审美真的要建立起标准的话,它的起点在哪里呢?(我需要探寻的目标)
我尝试的方案是:审美可能于我们当下的感觉有关,如果我们可以追随着我们的当下的情感对其加以评判,前一秒伤心的时候觉得冰淇淋都不甜了,下一秒开心的时候可能觉得咖啡都不苦了。那么冰淇淋是真的不甜吗?咖啡是真的不苦吗?(哎,好难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