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

乡愁,我永远的话题

2021-01-10  本文已影响0人  林建明

这是我前年写的一篇分享文,再发一次,也许对初次写作者有点启示。

寻虎那天在微信里加我的时候,我恰好在玩手机。

在简书里,他是一个很值得我敬重的人,尽管到现在为止我仍不知道他的真实姓名,但这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一直在倔犟地追求着文学,或是文学相关的理论,没有其他的杂念。我没想到我们会成为好友,做梦也没想到。更让我没想到的是他让我讲一堂课,这让我额头上的汗立刻就冒出来了,尽管外面还不怎么热,后来他说让我分享一下,分享可以说是说说自己的经历或者爱好,不需要进行一切深奥的解剖,大家像坐在一个教室里交流,自然而亲切。我是这么认识的,于是就答应了。

前不久我还写了一篇文章叫《听课》。是的,我认为自己还是个学生,在家里,在社会,在文学这个圣地(我觉得),我还在学习,因为我一直在路上,在路上就有同伴,就有良师益友,这不是谦虚的推辞。

寻虎给我这个机会,着实我很感动,“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这个谚语也在激励着我,那么在这里我就厚着脸皮分享一次吧!

我分享的题目叫《乡愁,我永远的话题》

直到现在我仍然记得很清楚,那是两年前的三月十四号。我在一个老乡的朋友圈里看到一篇文章,其实我是没注意这篇文章的内容,但我看到一个熟悉的名字,就是文章的作者:“林清平”。简历里介绍是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池州报记者部付主任,出版了《一世安详》等十本书。这段简历不亚于一道闪电刺眩了我的双眼,我的心脏在刹那间似乎窒息。因为那时我的朋友圈晒的不是吃饭就是唱歌,我的群不是聊天唱歌群就是抢红包群。貌似过着小康的生活。

林清平是我的老乡,隔壁村的,沿着弯曲的江堤走不需要多长时间。我们曾经在八四年的时候办过一个叫《莽林》的文学社,出过一期同名油印刊物,他主全盘。组稿,刻字,油印,装订都归我。但这毕竟是爱好,觉得是年轻人一时的冲动,很快被生活这盆冷水浇灭了,结果是我扛着蛇皮袋,扛着成家的压力外出了,他仍旧在老洲中学代课,拿着三四十块钱一个月的工资,从此也断了消息。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岁月给他锻造成一株大树,在他的心里,或许有了一片大森林。说心里话,我受到了刺激。我要寻求改变。

也就是说,我的写作是深受林清平的影响而决定的。没有计划,没有创作设计,毫无征兆的。

这期间我先改变的是QQ空间,微信朋友圈,一夜之间似乎就不食人间烟火,接着开始退群,自己的群也拱手相让与他人。摸索着写作,到当年的七月十四号我在《枞阳杂志》公众号发了第一篇文章时,便有人笑我可以当作家了,我当时没有回答,只是笑笑。我只是试图改变一下一些不好的习惯,还有能否实现搁在心里多年的一个小愿望:将自己的名字变成铅字。但我还不知道怎么写文章,也不知道去什么平台上发表文章,甚至不知道自己写的归属什么题材。

我的面前横着一座山,布满了浓密的植物,却没有路。

直到我写了《想起同龄的大勇子》,《桃子》,《小太太家的桃子》时,里面都有一个座标,那就是我的出生地,程家墩。临江文苑的主编,长白山作协的渊子老师给我这样一个点评:“许多作家出名的作品都是以自己家乡为写作根据地的,昨天我读莫言最近写的一篇小说,还是写他家乡山东高密儿时的伙伴,还是写的那么好。林建明是安徽人,一直在写自己的家乡程家墩,而且似乎总也写不完,这个写作方向无疑是正确的,和于树刚一样,一南一北,异曲同工。”

他敲开了我的木鱼脑子,给了我启发,甚至觉得给我指明了一条翻越大山的路径。《枞阳杂志》编辑,作家王汉英也对我说,写乡愁你是有实力的。她编辑的杂志每期也能刊发一篇我的稿子。可以说是她给了我翻越大山的信心。

有了方向,有了信心便给了我翻越的毅力。

一年多的时间里我在省内外平台发了超过百篇文章,有八十余篇都是写“程家墩”的,那里的人,树,大河,小路都在我心里像吃饱饭打的嗝时不时地会冒出来。每次当难以下“笔”的时候,只要我回家一次,就会有新的感受,新的活力,像汩汩泉水不绝,今年清明节回家三天就发了三篇文章――程家墩是我“创作”的源泉。

从去年开始到现在共有三十余篇上了《长白山日报》《德州晚报》《铜陵日报》《池州日报》《枞阳杂志》,还获得了县文化委征文两个二等奖,接受了县长给我颁奖的荣誉。去年年底,被铜陵市作家协会吸收为一名新会员。

说这么多不是炫耀自己,当你的文章被许多人点赞,留言,甚至转发的时候,也就是对你作品的认可,对你所取得成绩的认可,这样也会加倍于你的兴趣,也可以说,在鞭策你,激励你。

我不是一个有文字天赋的人,但毫不夸张的说,我是个很勤奋的人,这也与大家的鞭策有关,一年多时间,在手机上一字一句抠出近三十多万字就是最好的证明。

所以在这里我就自己的写作经历说几点:

一,坚持你的爱好。

喜欢写作或者说喜欢文字的人一定也有点文学基础的,要想有所成就少不了“坚持”二字。我在想,林清平如果没有了坚持或坚守着他的文学梦,也许还会继承他父亲手中的锄头杆子,或许和我一样成为一个流浪漂泊的打工一族,当然也说不定他会成为一个成功的商人,但绝不会有十一本书(去年新出版了一本,还是我给编辑分类的)面世,更不会成为中国作协的会员。在我的心中,他是一个坚持的楷模,是我心里学习的老师。

二,优化你的特长

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我们的能力其实有限,这个能力包括时间,文学功底,驾驭文字的技巧等等,所以尽情发挥你的特长,特色。你喜欢写小说,或者散文,或者诗歌,或者剧本,戏曲,乃至小品相声……坚持一个方向,不要面面俱到。

我一七年底也试着写了一篇小说《天空,请别为我掉眼泪》,已连载了十期,到十一期时被告知有敏感文字,停下了,我也就停笔了,因为我觉得写的实在平谈,像流水帐。但我保留着,也许有时间我会完成它,毕竟写了有近三万字了,也毕竟是我亲身经历的,难以忘却。

三,写作遇到瓶颈怎么办?

我是做建筑的,由于工作关系,我没有完整的时间去构思,一门心思去写作。我的“文章”基本上都是在睡觉前或开车时“完成”的,当然这里是指“腹稿”或者是思路,但这样也就出现一个问题,容易“断路”,大都完成了,也有的就写成一半写不下去了,出现所谓的瓶颈,但我搁置一段时间会继续完成的。我的小群里有许多作者经常说,没题材,写不下去了。

这其实是生活积累和剥离的方法问题。每个人的经历都很丰富,像一个大货场,你要把自己需要的素材剥离出来。你可以从你身边熟悉的,看到听到或者经历过的事开始,渐渐深入。我自己就是这样,《小太太家的桃子》,《我的小脚奶奶》,《母亲的锅屋》,《母亲门前的枇杷树》,《村中的小桥》……都是我周围的事情,像最近发的《茶缘》,如果感觉实在写不出来的,可以看看书,找找灵感。但我的建议还是不要停下来,哪怕写写日记,写写你的出行,小事也能悟出大道理,如《蔷薇花开》。

随便写写的也许能成一篇好文章,上面说了,我有写不下去的文章,我就让它搁置着,没事的时候翻翻,读读,有了感觉再继续,可能也是一篇好文。我在日更的时候,有几篇就是一年前写的一段或几句话的翻新,一个人的思想会变,手法在变,站的高度在变,对过去的文章你觉得不满意的根源说明你在进步了。

四,好文章都是修改出来的

文章写完放两天,读两遍会发现缺陷。我现在基本上都在简书里写文章,也一直都在简书里修改,无论我怎么修改,过一价段又能发现许多不足,所以朋友们可能说,你更新的文章我看到过,都是老文章。是的,其实那就是我在修改。

《老太太家的桃子》这篇文章在《长白山日报》发表过,但我现在仍修改了好几次,仍旧觉得不满意。

我只有初中文化,近三十年没看什么书,也没提笔写文,深知阅读重要性。现在我购置了一个小书橱,收藏了近百本书,我想等我实现了自己的心里愿望时,一定应在他人的土地上汲取一些营养来滋润丰富我的乡愁。

说实在的,我写乡愁其实也是在写自己,站在一个高度看事物:无论什么人在世上的时间是有限的,但他文字的生命可能是无限的。也许几十年,几百年后仍有人会看到我现在写的一些小文,从中会想像我们这些先人的生活,思想,环境,风俗……这也是一种值得。

我现在在写风景,也许以后会成为别人眼里的风景。

再次谢谢大家!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