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八、「八卦成列」,中有四象
六爻与八卦的关系,是古易的一个重点问题,《系辞》不仅多次反复强调,下篇的头一句,实际上就是在说这个问题,介绍的是这方面的知识,恨不得拉着人们的耳朵,将这个知识给灌进去。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系辞》里边,类似的话共有四句,另外三句都在上篇,最本源的一句是上篇第一章的结语:「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系辞》下篇开篇的这八个字,应该是直接脱胎于上篇第一章的结语。二者的核心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对这个核心思想的重要意义,孔子心领神会,《系辞》文本就保留了一连两次的直接提示:「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乾坤岂易之蕴乎?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
比较以上四种说法,其指称的对象也同样有四种说法:1、理;2、天地;3、乾坤;4、八卦。同时,对其结构形式分别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是「位」;另一种是「列」。
所谓八卦成列,不是把众多的八卦排成队,这是没有规律的随意性行为,「八卦成列」不然,它是一种内部规律、八卦组成结构的基本规律,放之八卦而皆准。具体而言指的是每一个八卦的「极」成列,它们「陈列」之后所处的卦里面的位置,就叫「位」,二者是同质而异名。
同样的,所谓的「象在其中」也恰恰不是「卦象」在这些「列」之中,所说的对象不是「卦象」,所说的地点也不是三极所构成的「列」。
《系辞》下篇开头的几个排比,也许圣人已经极尽简明扼要,但是由于世人愚昧,不但不得其门而入,反而觉得都具有相当大的迷惑性,泥足深陷,被自己挖的坑埋了,透不出那一口气。
象在其中的那个「象」,不是浅显的指「卦象」。八卦就是三个极的卦,这三个极所组成的就叫象,这个象是卦象。「象在其中」如果是说卦象在卦中,那就等于什么也没有说,是毫无意义的同义反复,《系辞》不可能说出这样的话。《系辞》在这里说的象不是卦象,而是别的象。
《系辞》这里说的「其」中,也不是说在「卦」中,或者「卦象」中,那些地方做不出文章,一眼就看穿了头,没有做学问的空间。
《系辞》这里的「象在其中」,所说的象比卦象更基本,所说的「其」比「卦」或者「卦象」更具体。完整的意思是:四象包含在极之中。
八卦的每一个极,都是由一个个的四象构成的,所以《系辞》的这种说法是完全能够成立的:三个极上下成列,而四象就包含在每一个极之中。
到「八卦成列,象在其中」,《易》从「天尊地卑」起,已经走过了整整十二章,在思想的领域,路程非常之遥远。因此,下篇开篇的这八个字,尽管脱胎于上篇第一章的结语,但量变引起了质变,同一个话题,截然不同的思维方法:
首先,「因数设位」确定了八个基准的符号来表达《易》:二二一、二一二、二一一、一二二、一二一、一一二、一一一、二二二。在本质原理上,「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在结构组成上,「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
其次,「设卦观象」按照《设卦三规则》,将理论上的卦和上边说的数结合,通过「配象」得到:震二二一、坎二一二、兑二一一、艮一一二、离一二一、巽一一二、乾一一一、坤二二二。从而诞生了卦象。这就是「乾坤岂易之蕴乎?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孔子哪怕并不确切知道具体的操作方法,但是仍然敏锐地指出了配象的立足之地。
再次,「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揭示了《易》演绎发展的驱动力。表面上,《系辞》没有说过怎么得爻,也就是怎么起卦,但是《说卦》通过具体的操作程序,对此系统地做了详细介绍。
实际上,《系辞》开篇的的第三句话,这个「动静有常,刚柔断矣」就是说《易》的内在演化动力。只要不局限于八卦的「动静有常」,就很容易发现整个《易》无时无刻不在「动静有常」,其中的主宰就是「四象」,具体的代表就是「爻」。《系辞》说「爻者,言乎变者也。」也同样不仅仅是说爻辞,真正的指向是爻,爻才是真正的「言乎变者也」。
最后,「八卦成列,象在其中」是对《易》的形式结构的一个总结性概括。这里的八卦说的是从具体的八卦里面抽象出来的八卦的结构,也就是其中的规律,即卦象。卦象是三个极的成列,这就是「八卦成列」。说的具体的对象就是极。
只有极才有可能「象在其中」,是因为极是由四象组成的。极的具体构成是两个符号的四象,因此,「象在其中」的正解,是四象在极之中。这就是「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的根本道理之所在。《系辞》为了说清楚这个问题,已经不遗余力。是否对牛弹琴,与《古易原理》一样,也都是自古华山一条路,没有选择的余地。
所谓爻,本质上指的是阴阳这两个符号。「崇卑」、「天地」以及「乾坤」都分别是对这两个基本符号的书面表达,在不同的场合称谓不同,但是内容都是相同的。问题在于,古易的八卦的极,是用这两个基本符号来代表的,具体画卦的时候,就是用的这两个符号。而「八卦」分解成「六爻」的时候,这些「爻」应该怎么表达?显然因为交集而出现了矛盾。
对此,《系辞》的处理方法,是置「六爻」为例外、不表达、直接查「系辞」。所以最后的结果,《系辞》将「爻」当成了八卦的影子,只起到查答案的索引的作用,取缔了爻展示自我的舞台。
商周二朝的态度,基本上是反其道而行之,不但将爻推到前台,而且恨不得将卦的全部蕴涵,都浓缩到其中,于是一篇辅助性的解卦词,丑媳妇熬成了婆,成了《周易》的主体。至于解卦词里面的卦象,也只好代之为六画卦,而不再是昔者的爻。唯一的共性或者说留存,归根到底,它们在本质上,仍然是查找答案的索引,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