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石刻和“到此一游”有什么区别
3月9日至11日,利用一个周末,和朋友去了一趟山东,到了济南,在泰安上五岳之尊的泰山,开启了国内名山的打卡之旅,谨以此文记之。
济南之行
山东的交通便利,3月9日下午下班后(周五),从北京南站出发,至济南西站高铁只用两个小时,也就是一个坐地铁的时间。
在山东大学定了一个如家酒店,次日3月10号一早,游览了千佛山,千佛山号称是“济南最高峰”,登千佛而小济南,只可惜济南的雾霾太重了,在千佛山山顶看不清济南全貌,远处的楼隐藏着灰暗的霾中。
从千佛山下来之后,就去济南博物馆,大概在博物馆待了三个多小时。对于济南博物馆倒是没有什么印象特别深刻的地方,有两处还相对来说比较好玩。一个是关于明代鲁王墓出土的一些衣冠饰物,和自己脑海里电视剧的古装王爷相对比,发现相差甚远,实物的王冠看起来也没那么好看、没那么舒服。古代礼教森严,铁定不是从个人的舒适度、好看的角度去考虑衣冠华服的。第二个是关于非洲大草原动物的标本,动物做得栩栩如生,形态各异,颇有野趣。
以前,对济南的全部认识就来自于老舍先生的散文《济南的雪》,看到了真实的济南才会发现这真是上个世纪的事了。就像看郁达夫《故都的秋》不会想到北京,在网络上被吐槽为“古都的霾”,北平和北京完全不是一回事。
没有机会去济南的“大明湖”“趵突泉”,但是听朋友说起了韩复榘的打油诗,俗的可爱,令人捧腹。比如大明湖之“大明湖,明湖大,大明湖里有荷花。荷花叶上趴蛤蟆,咕嘎咕嘎又咕嘎,一戳一蹦跶。”
趵突泉之诗,“趵突泉,泉突趵,三个泉眼一般粗;咕嘟咕嘟往外冒,咕嘟咕嘟又咕嘟。”佛山之诗,“远看佛山黑糊糊,上边细来下边粗;有朝一日倒过来,下边细来上边粗。”把千佛山改为泰山,也是可以完美带入的。
个人以为,这些历史趣闻真假不可考,未必一定可信。不过,假设它是真的,真是活脱脱的官场现形记啊。在韩主席吟出这些打油诗时,手下一定是呼声一片,“主席好诗,主席好文采”,以前如此,现在这种事也是有增无减,只不过没有韩复榘那会传播的远罢了。
泰山之行
3月10号下午15点钟从济南坐车到泰安,16点钟到泰安,吃了晚饭后上山。坐旅游专列大巴车到中天门,只用了20多分钟。大概18点半的时候开始步行上山,这个时候天基本上已经暗下来了。
泰山海拔1500多米,在中天门下车的时候海拔约摸860米,虽然只有600多米的高度,我们一行人仍然爬了两个多小时。天黑后,远处的迎客松、山石、牌楼都看不清,只记得几个印象深刻的地名,比如五大夫松,十八盘。
十八盘最陡,一口气走上去后,基本上已经是气喘吁吁、豆大的汗珠从额头冒出,所幸过了十八盘后就是南天门了,算是到目的地了。难怪在《笑傲江湖》中,金庸先生在写泰山派剑法的时候,如此写到“泰山十八盘,身随剑走,左边一拐,右边一弯,越转越急。这套剑法是由泰山派昔年一位名宿所创,他见泰山三门下十八盘处羊肠曲折,五步一转,十步一回,势甚险峻,因而将地势融入剑法之中,与八卦门的“八卦游身掌”有异曲同工之妙。泰山“十八盘”越盘越高,越行越险,这路剑招也是越转越加狠辣。”
不过,泰山的空气质量不错,能看到很清楚的星星。在登山的过程中,随行朋友是观星高手,指着天上的双子星座、猎户星座、天狼星等如数家珍。笔者认识只有北斗七星,毕竟一个勺子的传说从小就听过。
泰山顶的温度相当低,山底下泰安的温度十几度,在泰山顶上看见冰块,根据数学来计算,山上山下温差在10度左右。再加上山上雾大,湿气重,被子潮湿,真是被冻得不轻,难怪有许多商家在泰山顶上做租军大衣的生意。
次日早上(3月11号),凌晨五点半,旅店的服务员就挨个的敲门,提醒我们出去看日出。理论上泰山的太阳是6:28出来,我们在瞻鲁台等到六点半,基本上啥都没看到。当天泰山的雾气太重,山雾把日出完成给遮住了。
没看到太阳,我们就随着人流登了玉皇顶,玉皇顶是泰山的最高处,逛了泰山老奶奶庙。
上午9点半的时候,坐缆车下车,至11点完全下山。在缆车上到是站得高看得远,只可惜脑子满是新闻里头缆车着火的印象,缆车每晃动一下,都心惊胆战,无暇欣赏风景了。
登山的人
回顾整个泰山之旅,发现泰山就在那里,几千年来可能都没有什么变化。但是每次登山的人都不一样,仔细去考虑登山都有哪些人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第一类是刻字的人。泰山的石刻应该是最多的,秦始皇是第一个在泰山留下石刻的人,不过字迹真假难以辨认,不可考。当年,秦王扫六合,最后一个灭掉的便是齐国,秦始皇为了弹压六国,巡视天下,他以泰山封禅不是没有理由。无怪乎后人说“登泰山而小齐鲁”,于始皇帝面前登泰山而天下合一了吧。汉代之后,历代皇帝封泰山的不计其数。
从文学历史的角度,这个石刻成为了历史遗迹、书法展览。对于我们这等俗人,没有这个鉴赏能力,石刻的字翻译成现代汉语大致是“泰山好高,是天下第一”“泰山好雄伟啊”“**到此一游”“我有一首好诗,一定要写在这里,供后人敬仰”。以前老有新闻说中国游客喜欢在景点刻字留念,从泰山石刻来看,这应该是老传统了。差别只在王侯将相、文人墨客措辞文雅,字写得相对好看一点。究其内涵,和韩复榘的诗被手下吹捧并没有什么区别。
第二类是烧香的人。在登泰山的过程中,发现除了几乎人手一根拐杖之外,再多了就是香了。背在背上,像是两柄东瀛武士刀,远处看起来倒是威武。在泰山老奶奶庙、孔子庙中,有烧火纸的大香炉,真是熊熊烈火啊。毕竟是在山区,随处点火还是很危险的,有人就把没有点着的香插在山路旁,算是祭天地山神了。笔者对烧香不感兴趣,朋友说得好“这不是贿赂神仙吗?”,仔细一想这句话说得真妙,有求于神和有求于官一样,无非是名利而已。
笔者感兴趣的是这背后的神话传说,除了山顶上的玉皇大帝庙之外,泰山还被传为东岳大帝道场,掌管着所有人的生、死,人死后鬼魂都要上泰山走一遭。这些个传说太过于混乱,网上说什么的都有,不用太较真。
第三类就比较杂了,没有什么目的。像笔者就单纯想来泰山打了一下卡,猎一下奇。要么是小学学的课文冯骥才写的《泰山挑山工》,笔者还真见识到了挑山工了,只见到了两回,没敢上去打招呼。也没见他们走之字形,也和大家一样走一段歇一段,不过看着那夸张的货物,确实在内心挺佩服他们的。
此外,还有喜欢观鸟、研究动植物的野外爱好者,对这一类人笔者是最佩服的。笔者同行四人,一位当地的导游便是研究泰山植物的,一年可能上泰山十几次。喜欢植物的,看到花开,一般人也就觉得好看,她们会跑过去像见到亲人一样,要跑去问候一番,脑子闪现着这种植物的属性、类别、习性;喜欢观鸟的,听到鸟鸣,一般人也就会觉得好听,她们会小心翼翼的掏出相机记录它们的身影,脑子出现该是这种鸟类的分布情况、是否处于濒危了。
因为,工作的原因,笔者也接触了一些水生野生保护动物一类的组织,人类要对真正做到和自然和谐相处,这些野外调查是必备的。如果连了解都谈不上,还谈什么保护呢?在16世纪之后,西方自然科学开始发展,有一大批植物学家、动物学家全世界跑,他们对自然界的探索,最终催生出现代自然科学。最有代表性应该是达尔文和他的进化论了。
当时,留下来这样一句话,大意是说哥伦布发现了美洲新大陆,科学家们要去重新发现一遍。对于自然,要的不是征服,而是了解,深刻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