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文化品读橘子园读书汇2017读书

《极简欧洲史 · 下》约翰·赫斯特

2017-06-13  本文已影响108人  皮袋君

下篇主要从欧洲战乱、欧洲制度、欧洲的教皇和皇帝以及欧洲的语言和百姓这几个方面和角度,来看欧洲历史的变迁。一千年的征战历史,使得欧洲的版图逐渐清晰;民主意识的崛起和发展,让欧洲制度逐渐完善;教皇和皇帝的相爱相杀,让我们看到欧洲统治中权利和信仰之间的矛盾和统一;欧洲的语言和百姓,让我们看到欧洲大陆上默默无闻而又无法忽视的力量。这一切构成了欧洲文明之光,在今天我们回顾历史的时候,仍能看到它熠熠生辉的模样。

第一部分:争战一千年

一、概述

这一千年发生的大事可以用4、3、2来总结。分别对应着对罗马的四次侵略 、 欧洲战乱的三个节点 、 欧洲稳定后的两种扩张,以罗马帝国的发展和整个欧洲的发展为两条主线进行阐述。
关于罗马帝国遭受的四次侵略,其中前三次就是欧洲战乱的三个节点。所以这一千年也可以简化为用4、2来总结。
罗马的四次侵略和欧洲战乱的三个节点都是欧洲战乱时期的主要内容。而战乱过后,欧洲社会逐渐稳定,开始扩张。所以可以分为战乱时期和扩张时期两个阶段。

战乱时期——四次侵略和三个节点
日耳曼蛮族入侵,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节点一);
穆斯林入侵(节点二);
北欧人或者维京人入侵(节点三);
土耳其人入侵,1453年罗马帝国灭亡。

扩张时期——两种扩张
十字军东征
海上入侵亚、美洲

二、战乱时期

关于第一次侵略

——日耳曼的入侵:一个从佣兵变事主的过程

——日耳曼的统治:可公审,可酷刑

——日耳曼的宗教信仰:抛弃旧神明,成为基督教徒

——日耳曼统治期间重大作为

关于第二次侵略

伊斯兰教,在7-8世纪入侵。
——关于伊斯兰教

关于第三次侵略

维京人,又称诺曼人、北欧人,他们老家在北方——瑞典、丹麦、挪威。在9-10世纪由海入侵,横行欧洲

修道院是天主教和东正教等教徒出家修道的地方,天主教培训神父的地方或者新教学习的神学院。于2~3世纪兴起 ,分男与女修院,按天主教法典的规定,须由教皇和主教批准,至少有修士12人方可成立。

维京战船(*吃水浅、速度快,亦作为维京商船,是维京人的重要象征*)

关于第四次侵略——罗马帝国终于灭亡

土耳其于9世纪入侵,夺取罗马领土,改奉伊斯兰教,夺取整个中东,入侵欧洲,于1453年攻占罗马首都君士坦丁堡。最后一位罗马皇帝战死,至此,罗马帝国走向尽头。

三、欧洲稳定后的扩张

十字军——多国合作的结果

海上扩张——各国竞争向外扩张



第二部分:欧洲制度的发展

一、民主意识的开始

民主是古希腊的发明:公元前5世纪,希腊人发明的政府是以所有公民共同讨论、少数服从多数的投票表决方式为之。这是直接式的民主——所有公民齐聚一堂,进行辩论决定政策。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对这种直接式民主表示质疑。澳大利亚是代议式民主,大多都是这样。

民主之滥觞

民主和共和的区别:民主非独裁,由平民共同商议决定国家事务,极端会出现暴民;共和非君主,共和体制没有国王存在,执政官是选举产生的。现在这两个词很多时候是纠缠在一起的,共和里面含有民主的意思。

图1:军队、制度和礼仪的变迁

二、有国王的民主,没国王的集权

宣誓仪式:他们达成这种契约的形式是通过宣誓仪式,即臣子屈膝跪地,双手合十,国王握紧臣子的双手,臣子宣誓,宣誓后起立,国王臣子互亲脸颊。这种仪式源自日耳曼首领和麾下战士之间。而我们现在祈祷的手势则是源于这个宣誓效忠的动作,真正正确的祈祷应该是站起来面对东方张开双臂。

当时的社会地位estate的意思就仅仅指的是一群人的意思,并没有高低之分,它不同于社会阶级,社会阶级和经济能力有普遍的关联。

英国研发了长弓,瑞士发明了长矛,因此骑兵不再风光,步兵又成了军队主力。

英国——国王和国会之间的较量

图2:《权利法案》 图3:光荣革命前后英国国王一览

法国——现代民主的奠基

图4:《人类与人民权利宣言-节选》

第三部分:皇帝和教皇到底谁大?——相爱相杀的皇帝和教皇

西罗马帝国早在公元476年就没了,但是西罗马帝国的教皇还在,并且大家都承认这位教皇对基督徒的统治地位,所以西罗马教皇会给能够保护他的统治者加冕授权,使得这些统治者兼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这也就造成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名号在欧洲尤其是在中欧各国国王头上流转。直到拿破仑的出现,终于废掉了“神圣罗马帝国”这个不伦不类又非常神奇的特殊存在。其实这个存续了一千三百多年(1330年)的存在本质上是教皇和皇帝彼此认可对方存在必要性的结果,教会和国家甚至可以看作是两个同等地位的统治体。拿破仑的出现并没有破坏教会,相反他把教会放在了国家统治之下,使得教皇和国家统治者之间有了一个和谐的共存方式。

一、罗马帝国皇帝名号的流转

二、教皇和皇帝反目

三、神圣罗马帝国终于走到尽头

罗马帝国的延续

第四部分:欧洲的语言和百姓

一、欧洲的语言变迁

在罗马帝国时期,帝国境内有两种通用语言:西边是拉丁语,东边是希腊语。目前,希腊语还在,而拉丁语已经消失。

拉丁语的变迁

一开始的时候,罗马城和周边的一些人说拉丁语;后来随着罗马的扩张,西罗马帝国覆盖区域均通行拉丁语(拉丁语在整个西罗马帝国通行并非强制实施的结果,罗马帝国包容性极强,容许被征服的领袖继续担任该地区的领袖,而且让他们跻身罗马精英阶级,在语言方面也是一样,地方语言也并没有被强制替换成拉丁语,但是拉丁语却逐步成为学术、教会、政治、法律等专用语言,消无声息地打败地方语言,成为官方唯一语言。);最后,随着罗马帝国的四分五裂,拉丁语演变成多种语言,包括法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被称为罗曼语系。

学术、文学对于平民变得遥不可及

拉丁文的特定在于词尾变化丰富,它可以仅仅通过变化词尾而无需借助介词就可以完成意思的表达,虽然拉丁文中也有in at等单词,但这些单词仅用于强调语气;而且拉丁文中词的排列顺序无关紧要。由于这种特点,说拉丁文的人往往对词尾变化规则不是非常清楚,他们逐渐地不去关注词尾如何变化,反而开始经常使用in at等单词,以至于到后来,拉丁文已经在平民日常口语中慢慢消失,不过它仍旧是学术、文学、教会的专用语言,这也就造成了学术、文学对于平民来说变得遥不可及。

拉丁文的两次重建过程

第一次重建:查理大帝下令学者抄写古拉丁文文稿,努力使当时使用的拉丁文和古拉丁文语义相同。这使得一些重要的学术、文学著作被保存了下来,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
第二次重建:文艺复兴,受教育的贵族、士绅阶级都普遍用拉丁文进行学术交流。同一时期,拜印刷术(1450年代)所赐,地方语言也逐渐活跃起来,并且逐渐取代了拉丁文的地位,因此这两次重建都挽回不了拉丁语的式微趋势。

小结:拉丁文是罗马帝国时期西罗马的语言,是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等的前身。拉丁文本身精简,主要依靠词尾的灵活变化表达多种意义,无需借助介词,不过拉丁文里也有类似at in之类的单词,只是它们仅仅被用于加强语气。而日常说拉丁文的平民对这些词尾变化不甚清楚,为了方便,他们逐渐忽视词尾的变化而多用at in 等介词来用于日常表达,拉丁文逐渐在平民口语中消失——这是第一层消失。但当时的学术、文学、教义都是用拉丁文所写,因此,这些东西对于不再使用拉丁文的平民来说遥不可及,后来发生了文艺复兴运动,受教育的贵族士绅都以会拉丁文为骄傲,拉丁文再现了短暂荣光,与此同时,借助印刷术的发明,古典文学教义等用拉丁文写的文稿都被翻译成地方语言,并被四处传播开来,比如宗教改革时期马丁·路德就将《圣经》翻译成了德文,这使得更加平民化的地方语言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以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将拉丁文取而代之——这就是拉丁文的第二层消失。

二、欧洲的百姓生活

欧洲农村人口比例随时间变化情况

欧洲的农村人口一直在90%上下浮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城市化严重落后,直到进入19世纪,英国相继发生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农村人口才开始大量流入城市,欧洲的城市化发展也走上了快车道。
法国和英国的农民很有特点。首先是法国农民,突出的特点是胆子大,他们攻占巴士底监狱,他们不断制造起义让统治者个革命者都头疼不已。他们之所以胆子这么大的原因在于法国农民拥有土地所有权,但同时这也就造成了法国土地的分散经营,土地产量不高,因此法国的农民虽然胆子大,但并生活并没有因此富裕起来。
而英国的农民相比于其他欧洲各国可以说是非常富裕了。英国实行佃农租用土地制度,地主可以选择把土地租给谁,租期不限,这种商业化的合作模式就使得英国的农业非常发达。而英国农业革命之后,农民变得非常富裕了。农业革命首先是将耕作方法改成了四田耕作法,这种方法使得每一块土地都不闲置,同时通过合理安排作物种类避免了发生养分匮乏的情况,同时也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其次是土地重新规划,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圈地运动,这使得农民可耕种土地面积大大增加,出现了大大小小的农场,农业效率大大提升。在英国农业革命之后,英国也自然而然发生了工业革命,在19世纪中,英国城市化已经达到了50%。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