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有用吗?于我,只是穿越到另一个世界,另一个时空
总是在网上看到很多“读书方法”,“不要再无效阅读啦”,“书都不会读”,“读的书记不住等于白读”。
我看到这类方法论和文字都是从灵魂内心抵触。
真正习惯阅读的人,喜欢读书的人,不会教你怎么读书,也不会教你该读什么书,也不会给你书单。
太多人对于阅读这件事赋予了太多的攻击性和目的性,读书如果记不住岂不是浪费时间?
老舍在他的散文里说过他对读书的看法:
第一,我读书没系统。借着什么,买着什么,遇着什么,就读什么。不懂的放下,使我糊涂的放下,没趣味的放下,不客气。我不能叫书管着我。
第二,读得很快,而不记住。书要都叫我记住,还要书干吗?书应该记住自己。对我,最讨厌的发问是:“那个典故是哪儿的呢?”“那句书是怎么来着?”我永不回答这样的考问,即使我记得。我又不是印刷器养的,管你这一套!
读得快,因为我有时候跳过几页去。不合我的意,我就练习跳远。书要是不服气的话,来跳我呀!看侦探小说的时候,我先看最后的几页,省事。
老舍对读书的看法与我非常相同,于我,读书单纯只是喜欢,遇见就读,不喜就弃。读书没计划,没系统,比如看完一本几千页的巨作,就去找一本一两百页的小作。比如看完东野圭吾的,就看一本三毛的书。
我和我老公的书单也不同,他喜欢读实用类书籍,比如“如何提高情商”,“如何提高口才”,“如何学会管理”,“如何理财,实现财富自由”。他读《遥远的救世主》也是因为听说这本书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后面读完了豆豆三部曲。跟我一起读完了《高老头》,《牛虻》,《欧也妮·葛朗台》,《雪国》。
因为我老跟他提起三毛,陪我去了重庆三毛故居,我送了他我很喜欢的《万水千山走遍》。他最近在啃《资治通鉴》。
而我,喜欢读文学小说和散文。曾经想要去了解理财方面的知识,于是我买了几本理财书寄给了我老公。
读书有用吗?只有你读书了才知道。
阿来说,读书就是不断地丰富自己,提升自己。要是你读的是培训专业书,学会一门技能,一种方法,这就是有用。但还有一种更有用的东西叫,无用之用。无用之用是隐性的事,它在改变你,提升你,潜移默化地。
这两天在读安德烈斯·巴尔瓦的《光明共和国》,很喜欢作者的文笔,有一种令人窒息的美感。这种窒息不是说你看到美景的那种美的窒息,是真的令人窒息。一种悲伤,恐惧,无力感压迫着你。而所有的感觉都与美好的自然联系在一起。我读给他听,他说有一种莫名的恐惧,句子是好句子。
他说担心我读完会抑郁,我已经不记得他说了多少次这样的话。每次听我说完书里的故事,给他读完我想给他分享的句子,看到我因为读书在那哇哇哭。他都担心我抑郁。
读完这本书后,有一种无力感,似乎我们这个世界,我们的文明,我们的制度都毫无意义,似乎即将被一种更野性的文明吞噬。我的呼吸变沉重了,我的胸口随着呼吸一起一伏,我跳动的心脏不知道是要坠落下去还是要跳出来。
我也不知道我读完这本书有什么意义,它带给我是沉重的,恐惧的感觉。读书三天,五个小时,一直被恐惧笼罩着。这种意义何在?我们又能从中启发什么?思考什么?就算真的可以,渺小的我又能改变什么?
我想,我只是去体验了一次不一样的人生,无论是平凡如我的,还是刺激的,恐惧的,我的灵魂脱离我的本体,进入作品中每一个人物当中。我在他们的肉体中来回穿梭,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合上一本书,我又成为了我,继续我的平凡的生活。
我总是觉得,我对这个世界,对于很多东西,我有更多的包容性。可能就是因为,我在不同的书中体验了不同的人生。
上次读季羡林的《落字成暖,一生念安》,我随着季老,回到了他的童年,看他那个年代的学生是怎么学习的,他们的童年趣味是什么样子的。我在他的童年寻找着八十多年后我的童年。在最后的“似水流年”,季老每年都会写述怀篇,是对生命的感悟,是对青年人的关爱。见字如见人,我就如坐在长辈旁聆听教诲。
读书有没有用?已经不纠结了。只是怕读得不够,读不完。
如果可以,我想把时间都留给阅读,安安静静,把自己封闭在一个只有自己的世界里。但我又通过文字和另一个世界,另一个时空发生了连接,我成了里面的任何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