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风骨是啥
不知道有没有八零后有和我一样的记忆,在我们懂事长大的那段时间,也就是90年代前后,社会舆论的主流就是宣传传统品德、尊老爱幼、拾金不昧、舍己为人这些。而当时是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期,实际上这些民风良俗是比较缺失的。其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对“孝”这个概念的着力宣传。
那个年代的电视剧,除了有些历史名著的,基本都是当代现实题材,印象比较深的基本都是反应家庭生活,如反映孤儿生活的、反映独身老人生活的,最惨的是老人和小孩相依为命的主题。
在春节联欢晚会上(那个年代春晚几乎家家人人都看,特别是北方)就相对更加温情脉脉,一般都会有一个环节,就是女主持人用煽情的语气和声音宣扬孝道,类似这种,让屏幕前的每一个人,请对您的爸爸妈妈说一句,您辛苦了。甚至记得有一次,在春晚上主持人倡议全国的孩子给爸爸妈妈端一盆洗脚水,洗一次脚。
那时的我可能快到青春期了,思维比较活跃,对这种很煽情的言语有一种天然的反感,但是说不出来到底时哪里不对劲。
孝顺父母有错吗,当然没有错,不但没有错,我反而觉得是天经地义人人都该知道的,不但是人人都该知道,也是人人每天都在做的。所以我天然的觉得,这个事情不应该,也不需要扯着嗓门全社会的喊。
打个比方,大街上会放个大喇叭,成天的喊:不许杀人、不许抢劫吗?不会,因为大家都知道。
长大了,看到一些社会现象,才渐渐明白,宣传部门也不能说是错的,那个时代确实需要这么卖力的宣传,甚至也能起到一定的正面作用,因为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确实有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
再长大一点,知道了魏晋风流,也就明白当时我的那种天然反感是怎么产生的。
魏晋时代的知识分子,主要就两件事:一是嗑药、一是清谈,但是背后的内核,其实就是反礼教。
因为在一个中国历史上数一数二的乱世之中,社会舆论推行礼教宣传,这对于知识分子来说,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看看现实、再听听宣传,很难不火大,很难不破口大骂。你们都仁义礼智信是吧,你们都父慈子孝是吧,你们都遵循周礼是吧,那国家怎么会是这个样子。好吧,你们都守礼教,那我反礼教好了。
魏晋风骨是被恶心出来的,就像我小时候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