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活出心花怒放的人生》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拥有 “有意义的幸
今天分享的这本书,它的的作者是清华大学心理系主任、社科学院的院长,同时也是中国积极心理学发起人彭凯平教授。
如果我们在夜深人静时,问自己一个问题,我现在是否感觉幸福?可能大多数人都会选择摇头或犹豫,这或许和我们的幸福观出了偏差所导致。
在这本书中彭教授为当下的我们解读了何为真正幸福的本质,并针对职场、爱情、人际、亲子等方面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工具方法,帮助我们真正活出一个心花怒放的人生。
分享3点自己学习后感触比较大的内容。
1、幸福的本质
2、渴望不等于喜欢
3、如何认识亲子关系
幸福的本质
彭教授在本书中把幸福定义为有意义的快乐。还有一本书叫《幸福的方法》作者本·沙哈尔说幸福不是一种状态,而是一种能力,这是需要刻意练习才能获得的能力。
在开篇的序言里边彭教授就讲到,中国社会上有很多人普遍不快乐。为什么感觉不快乐,其实有多重原因,比如社会原因、文化原因以及自我原因等。
在社会层面,由于社会发展太快,我们一直都在关注着物质的增长、生活水平的提高,把眼光投向外在,但是从没有用心去审视我们的内在,去欣赏和了解自己内心的感受,这让很多人即使很富有了依然感觉不到幸福和快乐,空虚的,甚至是痛苦的。
就像《次第花开》一书中说的那样,有的人居无定所地过着安宁的日子,而 有的人在豪华别墅里一辈子逃亡。
顺便分享一个新学到知识,就是什么是心灵鸡汤,什么是科学的研究?
彭教授说,心灵鸡汤最大的问题,它是建立在没有证据,没有证伪,就是我无法说明它对还是不对。
科学家库恩提出来的辨别科学和观点的最重要的区别之一,首先是它的可证伪性;其次就是它的逻辑一致性。而心灵鸡汤恰恰是相反的,它里面是会有前后矛盾的地方。
渴望不等于喜欢
彭教授讲到一个心理学新发现。就是我们喜欢一件事情,和我们渴望一件事情,是完全不同的神经通道。我们以前老以为,我喜欢的是我渴望的。
而实际上,渴望就是我们喜欢、追求的一件事情,往往它不一定是我们生活中间需要的。我们可以想想,有些事情你真的需要吗?比如说那么多钱,你需要吗?你也不需要。但它变成了我们的欲望,我们就觉得一定要得到它。
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真正需要的是感情,对不对?健康、愉悦、良好的人际关系、一定程度的社会认可,这是很重要的,对于人来讲,这样的需要才是我们真正的需要。
但是很多欲望它可能是社会塑造的、文化强加的,甚至有可能是别人误导的。
如何认识亲子关系
首先作为父母,要把孩子看作是爱情的结晶,孩子是我们两个人联系的纽带,ta就是我们相亲相爱的证据和凭证。
其次孩子的成长其实是一个长期复杂且系统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ta也是我们未来幸福特别重要的保障。如果我们想做一名合格父母的话,尤其对于年轻父母而言,了解儿童的成熟成长的心理学,是很重要的。
最后一定要学会创造一个有爱的家庭环境。而非天天逼着孩子学这个学那个,逼迫孩子学习,但自己却整天抱着个手机玩,这如何做得到呢,简直荒谬!
其实,幸福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难,只要我们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后,幸福便唾手可得。
深深地祝福各位有缘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