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唐诗三百首》闲话古诗词读书

精读《唐诗三百首》031:李商隐《夜雨寄北》

2017-11-20  本文已影响81人  谢小楼

01

格律诗重视格律,有“七禁七避”之说,避免重复出现相同字词为其一,绝句在这方面又更为忌讳。但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一共28个字,却有10字重复,读来却不嫌重复,还犹有韵味。《夜雨寄北》能成为千古名篇,少不了这10字重复的功劳。

02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寄北:写诗寄给北方的人。诗人当时在巴蜀(现在四川省),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寄北”。

归期:指回家的日期。巴山:指大巴山,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交界处。这里泛指巴蜀一带。秋池:秋天的池塘。

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家,我回家的日期定不下来啊!现在这里正下着绵绵不尽的夜雨,外面的池塘渐渐涨满。

何当:什么时候。共:副词,用在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是由两个或几个施事者共同发生的。可译为“一起”。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

却话:回头说,追述。

什么时候回到你那里,跟你一起秉烛夜谈,那时,我一定会谈起,这个巴山之下秋雨绵绵的夜晚。

03

这首诗一说是写给妻子的,一说是写给亲友的,在南宋洪迈编的《万首唐人绝句》里,这首诗的题目为《夜雨寄内》,按这个题目,那么诗确是寄给妻子的了。

不过,现传李诗各本题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有人经过考证认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因而不是“寄内”诗,而是写赠长安友人的。

我自己更偏向于这是一首寄内诗,因为这首诗情思幽曲,当成写给妻子的诗,那“剪烛西窗”的情景更加显得缠绵悱恻。

04

君问归期未有期,诗的第一句,就连用两个“期”字,一面是妻子对诗人归期殷切的盼望,一面是人生漂泊,归期难定。两个期字,突出了诗人对于客居他乡的无奈。

妻子殷切盼归,而诗人归期难定,这个夜里,看着妻子的来信,诗人的内心凄苦难言,不知道该怎么给妻子回信好,只好将目光望向屋外,想穿透沉沉的夜幕,看到远在长安的妻子。屋外,正是夜雨绵绵,整个巴山之下,都是风雨之声,屋外的池塘,水渐渐涨满,渐渐流溢。

巴山夜雨涨秋池,这里的“涨”,明写池水不断上涨,却暗喻诗诗人内心凄苦的情绪不断郁结,这个凄风苦雨的夜里,诗的人的内心倍感凄凉。

归期难定,诗人只能将与妻子的团聚寄于设想,诗人设想,他日相聚,西窗之下,秉烛夜谈,一定会谈起巴山之下这个凄风苦雨的夜晚。

为什么会谈起这个夜晚?因为这个雨夜对诗人来说太难挨,对妻子的思念,漂泊异乡的孤寂,人生的无奈,这一切难言的凄苦,不断侵蚀诗人的内心。

如果这真是写给妻子的诗,那当他得知妻子的噩耗之后,再看到自己写的这首诗,又不知当如何释怀。

05

这首诗最明显的艺术特色就是重复用词,“期”与“巴山夜雨”的重复,恰好构成了音调与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表现出了时间与空间回环往复的意境之美。

这首诗最耐人寻味的地方还在于诗中对时空的处理,4句诗28字,却包含了此地与彼地,此时与未来,现实与幻想,更妙的是,在此时此地的现实之中,诗人幻想未来彼地的情景,而在诗人幻想的未来彼地的情景之中,又反过来谈起此时此地现实中的情境,在这样此地与彼地,此时与未来,现实与幻想的彼此回环交融之中,这28字呈现出巨大的容量,有情的读者,会被这28字所呈现出来的千百种人生况味所湮没。

著名作家毕飞宇在他的清华演讲全稿《李商隐的太阳,李商隐的雨》中说,《夜雨寄北》这首诗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压缩了时间。他还将这首诗与魔幻现实主义经典小说《百年孤独》的开头对比:

“现代主义文学里头有一种文学思潮,叫魔幻现实主义。有一本小说叫《百年孤独》。它的开头是这样的:

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的面前,一定会记得他的父亲带他去看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小说的叙述者的叙述时间当然是现在,它描绘的却是将来;站在将来的角度,所谓的“多年以后”,又成过去完成时了。这就有点绕了。……通过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作者压缩了时间,小说的篇幅一下子缩短了很多。可以说,魔幻现实主义改变了小说的历史,它让小说的篇幅变小了,换句话说,容量变大了。……

……我们的李商隐在《夜雨寄北》里头早就使用这种方法了,几乎是一模一样的。”

一个是小说,一个是诗,在这样不同文学的相互印证中,我们能体味到文学更丰富的美。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