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百味情感专栏

“亲戚想把小孩送我家上学,我很烦恼”:学会说不,树立界限

2019-10-09  本文已影响0人  COFFEEINPARK

有读者给我留言说,县城的亲戚要把孩子送到市里上学,想长期寄宿在她家。

她觉得自己尚可克服。

但是怕打扰自己家庭的生活,影响自己的丈夫和孩子。

所以,她特别烦恼。

首先,感觉如果拒绝了亲戚,面子上过不去。

其次,从小接受“血浓于水”的亲情教育,拒绝也根本说不出口。感觉像被掐住了咽喉。

再次,退一步,真的接受亲戚孩子来家里的话,她无法保证自己能一直对亲戚的孩子和颜悦色,做一个好人。

隔着屏幕我们也能感受这份纠结。

我的建议是:直接拒绝

说自己“尚可克服”,其实这个“克服”就充分透露了你潜意识里的抗拒。

我们对什么对象会用“克服”这个词?

困难,困境,缺点,错误,不利条件等等。

它的对象,整体说来都是“不好”的东西。

你的潜意识在告诉你:这对于你来说,是个“不好”的事情,你应该拒绝。

一 亲戚与家人不同

家人是生活在一起的直系亲属。

除了直系家人之间,我们对其他的亲戚,没有责任和义务。

所谓亲戚,不过是比旁人多了一层血缘关系,或者姻亲关系。

如果没有情感联接,那和普通人也是没什么区别的。

不然呢,作为华夏子孙,大家都可以算作亲戚啊。

诚然,我们都知道“血浓于水”这个形容亲情浓厚的词语。

但这个亲情,并不是用来亲情绑架和道德绑架的工具。

因为是亲戚,你的就是我的。

因为是亲戚,你得给我带孩子。

因为是亲戚,你得把我的事当你的事去办,把我的孩子视如己出。

凭什么啊?有这么蛮横霸道的么?

作为普通人,在当代能养好自己的孩子就已经是丰功伟业了。

母乳,奶粉,辅食,预防针,常见病,早教班这些知识刚熟悉。

马上转战幼儿园,选校,选班,兴趣班,指导娃怎么在学校吵架打架,乐高和数学今天该上哪个来着。

同时要考虑小学的学区房,奥数班,英语班,舞蹈班,钢琴班,是否加入家委会的思想斗争,辅导作业会不会气得心脏搭桥,控制不住吼了打了会不会影响亲生关系……

哪一个负责任的亲生中年老母,不是在这样日夜焦灼中苟且存活?

你还要塞一个孩子给我养??

还要让我做二十四孝亲戚,时刻保持微笑和恭敬???

苍天,饶过我吧。

家,是一个私人领地。

除了相亲相爱的家人之外,都叫外人。

站在这位亲戚的角度,提出这样的要求,就是越界了。

孩子上学,少则三年,多则六年甚至九年。

反正我是无法想象,一个外人在我家住这么久,还要管理他的日常。

所以这位亲戚在提出这个要求的时候,就应该有被拒绝的心理准备。

靠谱的亲戚,不会想着给自己尊重的亲戚添这样的麻烦。

如果是有心要给孩子更好的教育环境,

你自己怎么不负起责任呢?

你完全可以带着孩子在学校附近租房陪读啊,孟母三迁啊多么令人仰慕。

你干嘛打着“为了孩子”的旗号,甩锅给你可怜的亲戚哇。

养好了是你决断有功,

养坏了都怪你那倒霉亲戚呗。

这么拿别人家当自己家,那你为别人家做什么了呢。

送些特产,给些生活费,就甩掉了养育大责,

呵呵呵,我都实名羡慕你,钻着空隙过人生的态度,

还有这么一位能被你吓到如此烦恼的亲戚。

而且,孩子小小年纪,就让他离开家人,寄人篱下。

难道他自己没有家吗?没有独宠自己的家人吗?

为何要剥夺他被家,被家人呵护长大的权利?

考虑过孩子的心理阴影么。

一切朝着最美好的方向去臆想是可怕的,

再好的亲戚,也比不过自己的家人。

总体说来,我并不喜欢任何外人到我家里来,我也不喜欢去别人家。

相互不要增添麻烦,才是最舒服的人际关系。

除了感情很好的亲戚朋友相互来往可以小住,

那种常年不联系的,突然要借宿的亲友,简直就是侵犯隐私的即视感。

二 学会说“不”是一项重要的能力

我在日企工作的时候,有一位前辈。

有次和她一起喝下午茶。

服务员指着一盘只剩两三个的点心说:这个收了好吗?

如果是我自己,会觉得收就收吧,一般就不反驳了,让她收走。

但是前辈温和地说:不行,我们还在吃,请不要收。

服务员点头微笑:好的,对不起。

当时我就看呆了。

想想生活中,很多觉得可以忍一下的东西,我们都忍着。

有出租车司机抽烟,感觉不舒服,转念又想,算了,忍忍,然后开始对司机臭脸。

有人在书店阅读区大声说话,鼓不起勇气去制止,最后自己气走了。

有朋友说,你这衣服,这鞋子挺好看的,借我穿穿。明明你有洁癖,但你怕得罪对方,默默认栽,也做好了扔掉鞋子衣服的准备。

有亲戚说,你去帮我把孩子接一下,我走不开。明明你在忙着自己的事,最后还是一肚子不开心,放下手头的活,先去帮亲戚接孩子了。

……

这些场景中,如果都能像这位前辈一样,率直谦逊地表达自己的“不”,是不是一切都会变得轻松一点。

我们都是平凡人,能遇到最多的,也是生活中鸡毛蒜皮的小事。

但是在小事中感觉被冒犯、被侵犯时,

我们社会带着共生性质的人际关系,就会劝我们忍忍,阻止我们清楚地说“不”。

这些糊涂哲学,无疑会让我们的生活充满麻烦,烦恼。

三 必须要树立界限

界限意识的对立面,是共生。

共生意识就如同这位读者的亲戚一般:我的事也是你的事。你的事也是我的事。

心理学家玛格丽特.马勒,将6个月以前的婴儿期称为正常共生期。

意即,超过这个阶段的共生,都是病态共生。

其实从孩子到大人都一样,大家在人际交往中,都在不断试探,自己的地盘能延伸到哪里,对方的地盘边界在哪里。

你不明确标出来,就不要怪对方老是冒犯你了。

国内心理学者武志红老师,在树立界限意识上,支了以下几招。

1 不含敌意的坚决

很多事情,越躲避对方追得越凶险。

比如亲戚要追着给你介绍女朋友。

你感觉被越界被侵犯的时候,只需要坚决地说出“不”,就一了百了。

前提是对方讲道理。

2 从小事开始

生活中多为小事。

从小事上,可以传递一种“这事虽小,但我很坚决”的态度。

比如母亲非让你穿秋裤,你不穿,她也不穿外套,站在学校门外瑟瑟发抖,等你出来取秋裤。

你不要躲,而是明确告诉她:我不冷,我可以判断自己的身体状态,以后再有这种情况,我也不会穿的。

3 尊重事实,驳回情绪

第一层,理清事实。第二层,表达情绪。

好的情绪可以接住,垃圾的情绪要驳回去。

武老师举了这个他经常用的例子:他的朋友,在企业里做老板秘书。

不可否认,有钱和势力的人,会在自己的界限意识上,产生一种通货膨胀般的界限优越。

有一天突然对这位秘书说:那谁谁谁呀,我一天挣的比你一年挣的都多。

秘书愣了一下,说:老板你说的很对,我一辈子都挣不到你一年的钱,但是你很累,我不想这样。

从此以后,老板对他刮目相看,并给了他很好的工作职位。

4 直击命门

共生绞杀中,有一种控制是“你为什么不听我的呢?”

比如我让你戒烟,是为你好,是爱你。

这是打着爱的名义,要入侵对方。

其实背后的逻辑是:你听不听我的?

遇到这种界限不清,强加干涉的时候,武老师教你这样说:

你比我说得有道理,但是我的事情还是我的事情,还得我说了算。

5 让对方疼

这是一种比较狠的方式。

如果有人觉得,别人都得按照我说的来做,并一再入侵你。

你得用行动告诉他:

“我会让你疼,我和你想象的不一样,我会让你付出代价。”

攻击和恨都是在树立界限。

6 在地理上保持界限

比如离婚,分手,断交,断联。

设立地理界线,是最简单的避免冲突的方式。

此外,罗胖在《用正式的方法沟通非正式问题》里,还有一招。

7 非正式话题的正式沟通

中国人很喜欢在饭局,高尔夫球场等非正式的场合,谈工作,谈生意。

这样感觉情绪放松,沟通容易,效果更好。

但是一些小事,反过来,偶尔用正式的方式,去立下正式的约定,效果也是出人意料的好。

比如煮饭的阿姨,你让她根据经验注意搭配,她渐渐就给你把几粒肉,几片蔬菜,加在一碗面里煮,时常如此。

但你跟她定下来:每顿一荤,一素,一汤,米饭。

一切就变得简单愉快了。

–––––––––––––––

(文图自网络,侵权请联删)

我是菩桃。感谢读到这里的你。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