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飘飘出游心灵提升

1937年的冬天,谢谢你,小粉桥。

2017-12-13  本文已影响7834人  563c6f1cae51

每周末和小崽去新街口上课,都会路过那个叫『小粉桥』的路牌。

它醒目地立在广州路和中山路的交界处——这个南京最繁华的地段。在我不清楚它的来意时,小粉桥在我眼中,像一个未脱稚气的孩子,愣愣地站在那里,感受大城市的匆忙和迷离。

但是,在1937年的漫长黑夜,她是这个被灾难扼住的城市里,最后的光。

01  南京沦陷,难民无处可去

1937年末,南京城沦陷,南京城南面的天空被炮火映得通红。

从8月开始,日军开始不停轰炸南京。南京的富裕阶层陆续举家外迁,各国大使馆陆续开始撤离各国侨民。

11月22日,南京政府发表《迁都重庆宣言》,政府机构相继撤离南京。24日,唐生智出任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决心与日军背水一战。

此时南京,已被战争蹂躏的支离破碎。

剩下的,都是那些在战场上的士兵和无家可归的贫苦人民。

有人的地方,就既有罪恶,也有希望。

就在南京政府宣布西迁的这一天,由金陵大学校董杭立武邀集,留守南京的十几位美、英、德人士在金陵大学校董会议厅开会,决定仿效上海市的难民区,设立安全区。德国人约翰·拉贝担任主席。

3.86平方公里的安全区之于南京,如同《出埃及记》里摩西为犹太人劈开的那段红海。

那是南京人最后的避难所,也是惟一的希望。

中国人开始涌向安全区,安全区内设了25个难民收容所。拉贝的住宅小粉桥1号是其中之一,被称为“西门子难民收容所”。最多的时候,它同时接纳了600多位难民。

南京安全区地图

02 中国的辛德勒

南京大屠杀在发生,时间变成了魔鬼的帮凶,南京每一秒都鲜血淋漓。

德国人拉贝选择留下来,并让出自己的住所。他的理由是“无法做出辜负众人的决定”。

我们的中国佣人和职员连同他们的家属大概有30人,他们都在看着我这个“主人”……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能离开吗?我可以离开吗?我不能!富人们跑了,剩下的全都是穷人,他们不知道要去哪里,而且非常多。我决定我要帮助他们……

——拉贝日记

拉贝先生的家为独里花园式小洋房,不大的院子里种着鲜绿的长青,点缀着灰色的围墙。原本是一个安逸舒适的住所。`

但是,在日本军人在城市里肆虐的时候,拉贝打开了所有的大门,把想进来的人放进来。

当时正值寒冬,院子的地上坐的都是人,拉贝先生不仅搞来米给难民在小院内做饭充饥,还找到芦席、稻草、布篷等给难民御寒,为了防止日军进来骚扰,拉贝先生专门组织人员日夜在围墙边注意日军的去向,一旦有鬼子翻墙进来,就吹哨报告他,由他来驱赶。

在幸存者汤英的记忆里,日军骚扰小院有数十次。最惊险的是日军进城后十多天后的一个夜晚,当时拉贝先生外出不久,有三个日军从围墙外翻进了拉贝小院来,身后都挂着明晃晃的刺刀。

汤英老人说,当鬼子正要把一个女人推出围墙外时,就在这危急的时刻,传来了汽车的喇叭声,是拉贝先生回来了!所有的难民不约而同地喊了起来。

当拉贝知道日军是翻墙进来抢人时,他怒不可遏,用英语大叫,鬼子老实地站着并表示想从大门溜出去时,拉贝不同意,他示意翻译让日军从哪里来的,就得从哪里出去。

当鬼子了解这一意思时,不想在中国人面前跌相,仍想从大门出去。拉贝大声吼叫,并拔出手枪,逼近日军,指着围墙赶他们爬出去。最后爬墙的鬼子在惊恐中滑倒二次才爬了出去。

03 小粉桥的光

南京大屠杀后,南京幸存的20多万难民,主要是躲在安全区而生存下来。

拉贝先生在中国备受赞誉,但其实他的身份是一个纳粹党徒。

但是,当面对巨大的“不义”时,即使身为一个普通人,即使身为一个纳粹党徒,也能够有勇气站出来去维护内心的底线,并在这个过程中自身的人性逐渐得以升华,最后成为一个“义人”。

这种黑暗中的一丝微弱光明,超越了民族和国家的界限,是对身为“人类”本体的尊严的守护。

不管历史的波涛冲刷了多少人世间的痕迹,总有一些东西会留下来,被镌刻、被铭记。

正如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伫立的那座小粉桥。

它是1937年的冬天,这个被黑暗扼住咽喉的城市最后的光亮。


我一直在想,怎样记住历史?怎样审视当下?

我知道我脚下的土地,切切实实就埋葬着许多灵魂,学校里到处盛开着鲜红的曼珠沙华,它们又被称之为“葬花”,成群结对,昭示着地狱的存在。

我最近很喜欢的一部小说《平原上的摩西》讲了一个时代与救赎的故事,里面有这样一句话:

时至今日,苦难依然在民间流行,但是已经完全不是我们父辈经受的那种。而且我们都太渺小,都不配把整个时代作为对手。

换句话说,我们应该和时代站在一起。

今早的南京,天气阴,无风。街道不说话,连公交车都没了脾气,像一个满怀心事的路人。

早餐店铺门口的蒸屉没有被悲伤缠住,在一摞一摞的蒸笼下不安分地冒着白气,门口的大娘却已经坐了下来。

天空中的警报声久久盘旋、挥之不去。


资料来源:《拉贝日记》、《魏特琳日记》、《南京安全区》、杨夏鸣《论南京“安全区”功能的错位及其原因》、徐立刚《南京国际安全区的历史作用》、游戈昊《1937,南京安全区》等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