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编程

102篇:如何培养主动学习的孩子?学会提问比得到答案更重要!

2018-05-27  本文已影响56人  快乐大树

∷  学习 · 方法  ∷

中心:

犹太人是禁止直接回答孩子问题的。父母亲反而要反问孩子问题,引导他们思考,或者和他们一起在书中寻找答案,并且继续探讨与内容有关的对话。对此,犹太父母绝不会偷懒。

∷  学习 · 方法  ∷

具体内容如下:

哈佛大学有一句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地提出问题、思索问题。

问题是孩子思维的起点,也是孩子好奇心和主动学习意愿的体现。小孩子大多喜欢追问“十万个为什么”,我们应当充分珍惜并利用这个机会,引导孩子主动思考、学会提问,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

只占世界0.2%的犹太人

为什么能够获得23%的诺贝尔奖

在《怎样才是最好的学习》一书中提到了“背诵的东方,提问的西方”的观点。书的主创团队去了中国、日本、印度、法国、英国、美国等国家,真实地记录了不同国家的学习方法。通过比对,他们发现东方人喜欢听讲,西方人喜欢提问和表达,并在书的最后指出:提问、讨论、分享才是未来的学习之道。

其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犹太人的学习法,他们是一个创造知识奇迹的民族。

以色列特拉维夫有一条诺贝尔奖之街,街上有179座石像,都是诺贝尔奖得主。包括爱因斯坦、米尔顿弗里德曼等人。全世界人口70亿,犹太人只有1700万,哈佛大学三分之一的学生是犹太人,耶鲁25%,常春藤盟校30%以上的教授是犹太人,美联储是犹太人创立和掌控的……他们成功的秘笈就是教育,把学习当作战略。

他们有个安息日,每周五下午,一家之主的爸爸要和每个孩子谈话,明白孩子们的学习生活状态,加强家庭的沟通。

犹太人没有一间安静的教室,学习气氛非常自由。老师会在课上鼓励学生提问,讨论甚至争论,经常可以看到两到三个人聚成一堆不断地辩论。这样有助于学生自主地参与学习,自觉地去寻找更多的知识来佐证自己的观点。这样开放的教学方式良好的保留了孩子的好奇心。

苏格拉底教育学生的方式就是提问。这也让我们想到苏格拉底著名的格言: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科学研究也发现,越是聪明的孩子,越爱问为什么,他们经常围绕同一个实物,接二连三地提问。

一位叫李晶的妈妈,她非常重视教育,女儿考入清华大学,并同时被香港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录取。她在总结经验的时候就提到:

孩子的思考能力大多来自于对事物的好奇,但是对于好奇心不强,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或者对书籍缺乏兴趣的孩子,该怎样让他们爱上阅读,并进而养成思考的习惯呢?我觉得最好的办法就是提问。

  这里所说的提问,一方面是指父母向孩子提问,用以考察孩子的注意力和记忆力,但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让孩子针对阅读内容主动提问,这样可以训练孩子的思考能力。

学会提问比得到答案更重要

生活中,很多孩子提不出“一针见血”的问题,但他们却需要一个“一针见血”的答案。

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每告诉孩子一个答案,就剥夺一次他们学习的机会。”

孩子在阅读过程中会提出很多问题,大部分家长会直接回答问题,但更好的办法是先肯定孩子的提问,然后将问题拆分成小问题再反问回去。孩子会跟着反问回去的问题进行自我思考,从而一步一步达到思维训练的目的。

“苏格拉底教学法”就是苏格拉底在教学生获得某种概念时,不是把这种概念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先让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他从不直接纠正学生,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思考。

学生通过不断设问和思考,自己找寻答案,会在一路通关中获得十足的成就感。我们周围主动学习和热爱阅读的孩子,基本上都非常享受在学习中获得的成就感。

所谓“成就感”并不仅限于考试成绩,更多的是通过查找资料解开心中的疑团,通过思考看懂书中的某个难以理解的内容,通过阅读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或是利用某本书中的内容在辩论中获得胜利等。而这些成就感会更激发孩子主动学习的愿望

美国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的父亲曾说:“我们不允许孩子们多看电视,但会给孩子买大量的书。遇到不懂的问题,总会有人翻书查找答案,念给大家听。让孩子形成这样的观念:如果你有问题,答案一定存在于某个地方,你要做的就是找到它。”

经济学家张五常说:“问比答更重要。在学术上有很多重要的发现都是由浅之又浅的问题问出来的。”所以我们回答孩子一个“为什么?”, 不如让其思考千万个“为什么?”,鼓励孩子提问吧!

如何培养孩子的提问能力

1. 让孩子学会提出关键问题

同样读了安徒生的童话《海的女儿》,

有的孩子会问:“小美人鱼用肺呼吸,还是用鳃呼吸?”

有的会问:“小美人鱼失声后,不会把自己的心意写下来告诉王子么?”

有的会问:“小美人鱼怎么会变成泡沫呢?”

问题的产生,是孩子根据书中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经验产生的疑惑,寻找答案则是对真相和真理的追求,而这正是思考行为的来源和原动力。

不过很多时候,我们的孩子不是没有问题就是提出无效或不太好的问题:“我知道做个慎思明辨的人挺好的,会问很多恰到好处的问题也不错,可我就是不知道该问哪些问题,不知道怎么个问法。“所以我们首先来看看好问题的两个标准:

(1)足够开放,一定不是yes or no的问题,只有开放性问题才能打开更大的潜意识;

(2)深入思考,如果是马上能够回答的问题,这个问题的价值就不大,因为没有让脑神经元发生太多新的链接,引发思考挖掘出内训中的真理,形成新的建构。

像在美国,就很注重培养孩子们主动提问的能力,他们的教室里会张贴着一些问题模板,以及孩子们自己的一些阅读报告。下面是美国教室阅读角小朋友们的阅读报告:

我们在让孩子阅读一册故事绘本时,可以让孩子问自己以下一些问题:

这个故事的脉络是什么?(时间、地点、人物、情节)

作者为什么安排这样的结局或这样的人物出场?

这个地方读起来感觉有点奇怪,为什么?有什么重要信息被忽略了吗?

作者写这个故事,是为了表达什么观点吗?里面的理由/证据是否可信?我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为什么?

有没有不能自圆其说的地方?

如果是我的话,我会怎么开头/结尾/重写故事?

2. 在游戏中激发孩子提问的兴趣

加拿大一所学院的英文系教授——道格·希尔克曾经提出一种“抓鬼游戏”,特别适合激发孩子提问以及讨论的能力。

每一个学生在读过选定的作品后,写下三个自己想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各自选择同伴,互相提问准备好的问题,然后协商,从中选出三个彼此都还想多做探讨的问题。接着,每两组合为一组,也就是四人小组重复上述提问过程,最后只能保留一个大家都想深思的问题。每组最后存活下来的问题就由全班共同来探讨。

这个问题淘汰制最美妙之处在于学生的高度参与。每个人都兴致勃勃,毕竟讨论的都是自己提出的问题。每个人既是提问者也是解答者,从很多方面来看,抓鬼游戏比较能让学生进入状况,同时思考的角度更深远。

在家里,父母也可以通过阅读后的游戏活动来激发孩子提问的兴趣。比如设置一个类似于新闻发布会的采访环节,父母扮演故事里某个人物角色,煞有介事地以这个人物身份接受孩子的采访,孩子可以提出跟这个角色相关的各种问题来“刁难”父母,父母再巧妙地以问题“怼”回去……

3. 父母要善于回应和刺激小孩

在孩子的天性中,有一种求知的欲望,他们心中原本有着无数个“为什么”,想了解这个奇妙世界的本来面目,成人习以为常的姿态和不以为然的态度,会逐渐扼杀孩子的这种求知冲动。

类似这样的发问方式:

“妈妈,您知道死海吗?”

“当然知道!”

“它为什么叫死海?”

“是人进入到死海里就会死掉吗?”

“可是人进入到死海后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

“什么东西进到死海里不会死掉?”

如果孩子们的提问得到的是传统的“单一问题对应单一解答”的套路,他们天生具有的活跃的发散思维,就会逐渐被困死,不利于他们脑力的进一步开发,学习成绩自然也会受到影响。

因此,要如何培养孩子的好奇心,让他们能自己去探索、思考和学习,取决于父母亲如何回应和刺激小孩。在某个阶段的孩子常常充满好奇,嘴边常挂着“这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呢?”在这种问题攻势下的父母亲也很努力回答,但是,大部分都是直接告诉孩子答案。如果直接告诉孩子答案,孩子就没有自己思考或为了寻找答案而努力的机会了。

这种方式的对话,父母亲很快就会达到极限。孩子也会因为答案不需要任何思考而觉得无趣。当然,这时孩子的问题就会慢慢减少。从这时起,教育对父母和小孩而言,就变成“困难又无趣的工作”了。

犹太人是禁止直接回答孩子问题的。父母亲反而要反问孩子问题,引导他们思考,或者和他们一起在书中寻找答案,并且继续探讨与内容有关的对话。对此,犹太父母绝不会偷懒。

事实上,为了跟孩子对话、讨论,父母亲不事先学习是不行的。因为孩子愈长愈大,教育水平也愈高,学习的内容也变得更艰涩困难。大部分的犹太父母都会努力翻书,充实自己。对他们而言,学习是有趣的,而且是一辈子都要做的事。

然而,并不需要去读艰涩的数学、自然、历史等科目,再去教孩子;而是去学习自己所关心的领域,并和孩子讨论。如此不断学习的父母,才是犹太教育的基础。他们最注重关心的领域是成人教育,这一点也不令人惊讶!当孩子看到父母亲自动学习时,难道不会像父母一样也自动自发吗?

如果孩子能一辈子不断地提问,那么他就会为了寻找解答,而投入一生的热情和努力。也唯有产生疑问,才会让人翻书、上网搜寻或向老师询问寻找答案。

当我们面临新的状况时,知识只能当作参考。所以,能在最后关键起作用的,只有思考的能力。我们学习某样知识的理由,就是为了培养思考的能力,并锻炼理性与感性。因此,放手让孩子提问吧,“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说的就是这个理!

102篇:如何培养主动学习的孩子?学会提问比得到答案更重要!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