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7|77奇迹班家乡征文民俗

家,可能真的没了

2018-11-07  本文已影响132人  anghoo

周一哥哥买票回老家去测量老家的老屋子。在大家还在讨论拆拆不拆、拆哪儿的时候,村干部已经带领我们走出了拆迁的第一步。

从去年就开始听说,作为黄黄(黄冈——黄梅)高铁的重要一站——武穴北站,选址为武穴市的郭德元村(这段时间还入选了年度中国的“淘宝村”,全省一共九个),一个位置上十八线的小村庄,一个有着六百多年历史的美丽乡村,一个我生活了18年的老家,而我却在而立之年面临着拆迁的问题。

家乡的水

从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心里就很抗拒拆迁,倒不是担心拆迁款的问题(拆迁赔付的条款还没出来,据现在情况看,赔款很少,相当于平移到商品房),而是从心里就觉得如果一拆迁,心中的家就没了,儿时的那些记忆也就没了。

自从高中毕业去外地求学后,回老家待的时间太少太少。但是每次回老家那种心情,是那些没出过远门,一年只回一次家的人很难体会到的。即使在成都安家这几年,每次回到老家那种感觉还是让人激动不已,见到那些熟悉的人,听着那些乡音,一切的儿时美好的回忆都回来了。

我们村三百多户人家,一千多人(不包含在外的几千人 ),在我们附近也算是比较大的村了,全村都是一个姓,是由同一个祖先定居在这儿繁衍至今的。所以村里面很讲究辈分,经常看到看到同龄的人要喊爷爷辈的。

郭德元垸,先祖为在大唐建立不世奇功的汾阳王郭子仪之后裔,属醉打金枝的郭瑷一支,于宋元之际由江西南昌经四望迁来此处(曾落脚杨西道),历六百余年。因来此的始祖名元中,又属德户,故名郭德元。
历朝历代以祖训“皇土圣书宜耕读,祖恩宗德当报当酬”传家“尊师、重教”,人才辈出,文化素质高,模范先进村的光荣不断。
文风世传,人才辈出,爱国爱家大有人在,辛亥革命初时,郭兼之先生等同居正一道追随孙中山先生国民革命,大革命时期,全村就有27名红军和新四军战士为党为人民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郭德元村是一个红色革命村,中共中央委员,新华社社长郭超人就出生于本村,如今后起之秀更是非凡,有大校现役军人郭中侯,清华大学毕业工作于上海市政府的郭剑利,郭汉桥工作于北京市政法委等战斗在各个不同岗位上大学生,枚不胜举。

我一直觉得人一定要在农村生活一段时间,去体验人情的温暖。在老家家家都是不关门,吃饭的时候拿着家一个碗就去别人家聊天,吃别人家桌上的菜,也不是什么稀罕的事情。谁家里忙,把小孩放到隔壁家帮忙带,都是很顺带的事情。闲暇之余,沐浴着晚霞,望着家家屋顶的烟囱冒着阵阵浓烟,坐在一起聊聊村里面的小八卦,或海阔天空地说在国家的大事儿,十分惬意。

每到农忙收割最忙的时候,全村出动,年壮的经常到各家帮忙,有什么事情随叫随到,遇到个家里面有红白喜事儿的时候都是有很多人过来帮忙,这是我们在城镇很难有的信任感。

碰到红白喜事,大家都过来帮忙

过年的时候村里面特别喜庆。因为往上追溯几辈,都是亲戚,大年初一的时候我们互相拜年,从早上一直走到中午,在村里面走家窜户。特别是小朋友大年初一是最开心了。拿着一个大大的购物袋,结伴去给大人们拜年,还没到别人家门口,不管认识不认识,只要喊一声:拜年啦~,家里面的女主人都会从房间来出来迎接,一边把家里面的好吃好喝的往他们的袋子里面塞,一边玩着猜人的游戏:"这个是XX家的,长的跟你爸一个样子”,“XX,你来啦,都这么高啦”,“来了就是年”……

对于本次拆迁,村里面的人大多都不是很乐意,都不想离开自己祖先生活了几百年的村子。这里面有有我们的田地,有我们的回忆,我们的根。商品房哪有自己修的小洋房住的舒服。

近些年,由于村里面的人大量外出,村里面的沟通比较少,但是却由于这次面临着拆迁而变得又一次团结起来了。建立村里面微信群沟通群,在线上讨论村里面的情况,一些年轻的干部甚至在微信群里面通知各项事宜。但是最热闹的肯定是在讨论具体赔款的谈判,条款维权。

不管怎么样,趁着过年的时候家里面还没拆的情况下,好好在家享受一下最后的热闹吧。

可能以后真的家没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