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

2022-11-26  本文已影响0人  Mini光年书院

最熟悉的陌生人

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宋兆霖老师译本的这句开头,可以说是耳熟能详了,这就是狄更斯的《双城记》。出生于1812年的狄更斯是一个少年天才,一生作品无数,其中最有影响力的作品之一就是这部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双城记》。写《双城记》的时候狄更斯已经47岁了,距离他58岁去世,只有十年不到,距离他少年成名,已20年有余。因此我们可以看到的更多的是成熟的技巧和架构,说这本小说是狄更斯一生的精华之作,也不为过。

掌握流量密码的那个男人

狄更斯是当时的“流行”作家,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洛阳纸贵。他的小说的特点是好读,对于一个习惯了俄国文学的人来说,读狄更斯真的有一种小清新的感觉。他的章节十分简短,适合睡前如厕翻两页就读完了,文字非常翔实,人物也十分生动,对话简短有力,加上了大量的口语语气词,仿佛在看一部精致的英剧,每一帧都在脑海里形成十分鲜明(却又不失趣味)的景象,很容易就能记住其中的情节,这样再次拿起时也不会忘了前面。要再次说,比俄国文学平易近人多了。

每个时代都会有一个“对应狂魔”

狄更斯是一位特别擅长对比和呼应的作家,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的“对应狂魔”了,双城记简约完整的结构让他把这种技能几乎是发挥到了极致,伦敦对应巴黎,叟候对应圣安东区,卡屯对应斯瑞沃,普若斯小姐对应德发日太太。通过各种构思使得整个双城记的世界仿佛成为两个对应又有差别的平行宇宙的对照。而整篇故事又是法国大革命在文学世界的平行宇宙,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点。对应强迫症已经被完美治愈了。

英国文学的“范式转移”

与维多利亚时代主流保守派作家追求含蓄,节制,优美的文风大相径庭的狄更斯语言,通俗易懂,贴近现实生活,也更加丰富多彩。一方面这与他早年的未经学院派教育和记者经历有关,另一方面应该也与他对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向往和模仿有关。无论如何,在当时,他都是一个掌握了“流量密码”的作家,他的作品广泛受到“砖家”的差评,却在民间广为流传,豪放中不失细腻,冷峻中不乏幽默,夸张中不乏婉约,成为后世英国文学的范本之一。从这角度来说,也许狄更斯的风格恰恰是英国文学的一种“范式转移”。

五颜六色的彩虹桥

《双城记》不仅仅是一部跨时代的文学作品,更是时代的记录。这部凝聚了作家心血的作品,无法简单地被归类为现实主义作品,我们能看到爱情和政治的浪漫双重奏,也能看到意向化具体化的象征手法,还能看到日后流行于文学界的心理描写,甚至能看到跨越好几个时代才开始流行的意识流手法。如果一生只能看一本狄更斯,那必然是《双城记》无疑。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