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情感+励志

我与简书的故事||如果没有一技之长

2020-10-25  本文已影响0人  明明是C爷

这是C爷在简书日更的第十一天。

现在敲击起键盘的感受是,比起初少了些“为赋新词”的用力感。

在反复敲两行、删一行的过程中,每每感慨,以文字为载体进行思想表达和感受传递,绝对是件专业事情。

现在写文字的功力和文采,甚至比不上那时高考40分钟洋洋洒洒1200字的自己。

读了这么多年书,又工作了好些年,有什么是一直坚持做下来的?

我有没有任何一技之长?

近几年来,C爷对自身所受教育的重新认知、反省和思考从未停止。

有痛苦伴随,同时愈加清醒,也算略有收获。

认识到自己与身边许多同事朋友的确因认知受限做出过至今难解的人生、职业等各方面选择,也认识到曾经校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弊端。

或许有些灰色悲观,且输出如下想法,欢迎各位留言探讨。

教育是为了什么?

C爷以为,教育首先是通过恰当的手段和方法,不断开阔人的认知,其中包括对自己的认知和对世界的认知。

校园教育,通过各类教材的教学,教会人们如何学习,引导人们主动思考,帮助人们初步建起三观。

除了可以琢磨“我从哪儿来、到哪儿去”的哲学问题外,还可以脚踏实地地想一想“我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和“我要做什么”。

如果一切顺利,在步入大学前的孩子们会产生初步的向往,考取对应专业的分数,以获取继续探索学习的入场券。

在经过四年基础学科的学习后,再根据心意选择工作——在实践中验证所学,还是继续深造研究——进入学术领域,从更高层面上为学科、专业出自己的一份力。

这是理想的自主内驱式成长,让一个人经由教育的过程,找到并成就自己的所长。

在步入社会后,通过不断输出价值,收获外界的肯定与对自我的认可,然后持续提升技能,扩展人际,良性循环,以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状态继续生长下去。

家庭教育,取决于父母的知识水平和人到中年的人生哲学,从“术”和“道”的层面与校园教育相辅相成。

在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的前提下,父母需要用心去感受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特质特长,结合社会现实和发展方向得出自我教育作为的行动方向。

其起作用的方式是引导较好而非主导,是鼓励较好而非控制,是平等沟通较好而非居高临下。

可惜的是,大学前的教育,大多为“分数”让道。

考了高分,走出这个小地方,学什么?做什么?

没人知道,包括家长们。

工作后的C爷结合自身和身边的许多现象回望反思,无论校园教育还是家庭教育,尝试唤醒一个人的内驱力的案例,少之又少。

大学生活的“轻松自由”,曾经每每拿来暗示高考前在题海挣扎的孩子们。

不用早起,不用做题,期末考过,衣食无忧,真的成为当今许多大学生的真实写照。

四年后,迷茫地跟随就业大潮找到一份工作落定。

时间久了,我在做什么?

没事,能吃得起饭就可以。

没了向往,也似乎从未有过向往。

与之相反的是,那些幸运地找到并懂得培养自己一技之长的孩子和家庭,收获的是眼前笃定的奋斗与幸福。

这里的一技之长,是广泛地指代所有能产生价值的能力,可以具象到任一种技术技能,也可指个人的综合特质。

C爷的表妹,小时喜爱绘画,甚至连家庭聚餐,都只会很少地吃两口,就拿出画笔去旁边的茶几上画画了。

C爷的父母常以她作为反例,教导C爷不可以在叔叔阿姨聊天时候一句话不说,不可以丢下一桌子的家人不管,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20来年过去,表妹并没像大多数人“担心”的那样成为一个自闭少女。

她画了近20年的画,从铅笔画到电脑上,从平面简笔画,画到了三维立体动画。

她的大学所学,即是热爱。

做了学生工作,能力全面发展,没有一味地追求“学历”的好看,大学毕业,即找到了心仪的工作,每天乐呵着依然画着画,以创作为乐。

C爷和其他的姐妹都真心羡慕她。

如果你说艺术本就给人带来快乐,那么“学习”是否只会使人痛苦?

C爷也和身边从事学术、研究工作的“学霸”朋友们有过交流。

目前工作表现佳且生活状态的好的朋友,都表示或许自高中开始对化学产生兴趣,或许自大学的某一堂课开始爱上了数学,自此之后的读研和工作选择,都是围绕着自己的兴趣点展开。

无论是他人看来的“女博士”的光环,还是在实验室身着象征严谨专业的白大褂,他们的所选所学,从未依照外界眼光。

他们认定要发展自己的一技之长,然后不断为“心之所向”添砖加瓦,寻得工作后继续从事热爱,无怨无悔,舒适自在。

尼采说过: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能够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有着一技之长、有着“主心骨”的事业和人生,不易被生活的小风小浪击溃。

聊了这些话,是C爷焦虑状态中的有感而发。

也总会告诉自己,若对当下有任何不满,那就勇敢站到起点,做出改变。

找到那个“为什么”,用行动和时间孕育。

如果十年前没有播种,现在就是最好的时机。

十天前,一个偶然的机会,C爷来到了简书。

感受到创作的氛围,想起那个大学时期喜欢抱着电脑坐在阳台写日志的自己,忽地觉得可以重新开始做些什么。

有生活就有感受,有感受就有思考,有思考就会有文字。

没有郑重承诺,没有摇旗呐喊。

平常的一天的平常一刻,简书成为了C爷新的起点。

“在写作中训练思维,架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有针对性地持续学习思考,结合自身体验产出更多文字和观点,也同时记录人生。”

C爷在前几日的新人报道贴中写道。

收获了8赞,很是开心。

记得每日输出,做到每日输出,就是良好的起步状态。

第十一天,C爷也做到了。

还会有许多天,C爷将和简书一同前行。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