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供应链与现场管理

分析思维:WHY&HOW

2017-07-22  本文已影响27人  Kant_14

为什么要先讨论分析思维

要讲数据分析,可能有人预计我们要从excel开始讲,市面上讲数据分析的书,多半都是这些技术性的内容,从excel到python、R语言。不过我们不是专门做数据分析岗位的,excel看岗位,有些人偶尔会用到,有些人用得多一些,至于python、R语言,就基本用不到了。excel方面我们当然可以多交流,不过在此之前,我觉得可能有一件事情更加重要,那就是我们并不是数据分析人员,为什么要做数据分析,要分析什么东西?

如果基础性的问题没有解决,说技术性的问题,没有意义,可能一次交流,大家感觉自己学到了很多技巧,心满意足地走了,比如excel中的ctrl键、shift键有什么神奇的用法,有什么可以颠覆认知的绝妙操作,然而并没有用——平时难得会用的,一段时间过去,也基本都忘记了。当然,话说回来,这些技术性的东西,某种意义上说,和数据分析是两回事。

要讨论数据,首先要讨论分析;要讨论分析,首先要讨论责任。我们今天的主要论点,就是我们需要树立一种分析思维,从整体上对一件事情进行审视和总结。逻辑很简单:

第一条,我们应该对事情的结果而不仅仅是过程负责;

第二条,为了得到目标结果,我们需要从整体上,从各个方面去考虑事情,作出总结和计划,也就是树立一种分析思维;

分析思维是一种实践

这个逻辑很好理解,我想,多数人应该不会有什么疑问。不过,要落实到具体的事情上,可能也不容易,这是一个“知”与“行”的关系问题,记得小学课本中有关于陶行知改名的故事,这个故事所要表达的道理其实挺复杂的,给小学生看,多少有些困难。说是说实践出真知,可有多少实践能出真知呢?实践了就有真知吗?哪有那么容易的事情!所以我们要坐下来讨论讨论,看看有什么真知可以拿去实践实践,实践了再回来看看是不是真知,什么是真知。

国父孙中山就说,知难行易,意思是说,事情之所以行不通,我们之所以没有在具体的事情上落实我们认同的逻辑,就是因为我们不是真知道,只是似乎、好像、可能、大约知道,本质上是不知道。可能就是因为这个,国父一生都在宣扬革命道理,实际的事情,相对来说反而做得不多,当年南京政府和袁世凯合作之后,他也没得总统当了,号称要投身实业,为中国建设十万公里铁路,结果除了全国巡回演讲说大话、大规模吸粉之外,铁路事业一点进展都没有。只能说当时的国父,对中国的事情,知道得还是不深刻,还要经历更多的失败和背叛,才能不那么乐观。

说这么多知行合一这些虚的,其实是想说,我们今天在这边讨论什么分析思维,讨论对事情的结果负责,不是讨论讨论就完了,是可以在具体工作中去尝试,去努力的。试了之后,再回来讨论,然后再试,再讨论,可能慢慢就真的对这个逻辑有些理解了,能更好地落实到具体的事情中去了。这就是进步。

搞清楚一件事情:5W2H

说到分析思维,大家应该很容易想到一些思维模型或者说分析模型。

分析的目的,就是把事情搞清楚,把一件事情搞清楚,比较常见的模型,可能也可以称之为思路,是大家都很熟悉的5W2H。

大家可能听说得很多了,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听说得再多,平时没用过,甚至想都没想过去试一试,也就毫无意义。5W2H的基本含义,不用看这些复杂的解释,无非就是时间、地点、人物,要做什么事情?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怎么做这件事情?要做到什么程度才算做好?思路是很简单的,但我们平时比较少会这么全面周到地考虑问题。

比如说经常在开会的时候,沟通确定要做什么事情,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就是因为这件事情没有搞清楚,说清楚:要做一件事情,是谁去做?什么时候做?怎么做?要有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反馈回来?这都是需要确定下来的,确定下来了,还要反复地和负责的人进行确认,是不是真的理解了?有什么问题没有?有什么困难没有?

没有这样一个过程,我们要做的事情就不容易有人去做,更不用说做好。直到后面重复的问题出现,我们会开始抱怨,这个问题上次已经说过了,都怪某某人没有做好,这个语调大家应该很熟悉。不是说这个某某人有做好事情,而是说,我们应该着眼于目标而不是过程,说过了不代表目标就实现了,不代表我们的工作就完成了。帮助梳理认知,克服困难,推动目标的真正实现,才是真正的创造价值。

也是出于这个原因,我们说,没有会议纪要的会议,大多都是浪费时间,而一次会议的纪要没有在结果反馈的时候再次拿出来讨论,也是自欺欺人的纪要。开会一定有纪要,纪要一定要再次讨论,看看每一件事情的目标结果达成没有。

5W2H这个分析模型,除了作为一条比较完备的分析思路,主要给我们两条启示:

其一是一切问题必有原因,我们要顺着原因追根究底。一件事情没做好,有很多可能的原因,而不能直接跳到找人背锅的步骤,首先要问的是,时间地点责任人有没有很明确,怎么做、要做到什么程度、最后要给出一个什么结果有没有说清楚,是不是和负责的人反复确认过了?

在这里还是要用数千年前,孙子训练后宫人员的故事,可能很多人侧重的是杀人立威,其实这个故事更重要的部分,是孙子杀人之前,非常详细地说明了训练的细节,并和大家确认是不是都理解了,成语“三令五申”就是从这个故事出来的。杀人是容易的,杀人之前的仔细教导,反复确认是不容易的,只有在各方面的原因都排除之后,才能归结到态度问题上来,才能用杀人立威的办法。当然,话说回来,如果不是这样,孙子的脑袋早就被吴王砍下来了。

说到这里,正好想起前两天看到的一个数据,说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离职,都只是为了离开他的主管,或者说直接上级。另外的百分之二十,我猜可能有百分之十以上都是为了离开他的同事,大家觉得有没有可能?当然,我的猜测只是笑话,前面那个百分之八十却很值得我们注意。

5W2H的第二条启示,是关注目标,只有推动目标的真正实现才是创造价值。不把问题的各个方面都分析清楚,不把事情提前说清楚,确认清楚,不去关心解决问题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并帮助、推动解决,只是在问题再次出现的时候抱怨一声,这个问题我早就说过了,没有意义。

听说美国总统杜鲁门,就是接替小罗斯福,拉开铁幕,开启冷战的那位,办公桌上放着一个小木牌,写的是“责任止于此处”。坐在总统的位置上,很多事情无可推脱,没有其它人可以抱怨了,他也没有一位领导可以说“这个问题我早就说过了,都怪某某人做不好”,就只能着眼于目标,推动问题的真正解决,达成目标结果。我们虽然所处的位置不同,但基本的责任态度,应该是差不多的。

说到这里,忽然又想起一句名言:如果你不是答案的一部分,那么你就是问题的一部分。对与不对,大家可以一起参考。

衡量一件事情:结构化思维

下面我们来讨论分析思维的另一个方面:如何衡量一件事情。

所谓衡量,是比把事情搞清楚更进一步,或者说,从一个更高的层次来考虑问题,比如说,我们为什么要做一件事情,我们做这件事情要达到一个什么目标结果,就属于衡量的范围。

衡量方面,比较有参考意义的,是结构化思维方法,比较接近的概念,叫金字塔思维。什么叫金字塔思维?主要有两条,一个是直奔主题,从上到下,第二个是层次分明,结构清楚。

抽象的说法不容易理解,比如说我们的工作岗位,其它东西先不考虑,我们直奔主题:为什么要设计这样一个岗位?这个岗位主要要解决流程中、或组织结构中的什么问题?不同的岗位可能要解决不同的问题,那么从这个问题出发,我们就可以问,这个岗位要达成哪些工作目标?可能相应地会有好几个基本目标,我们又从这些基本目标出发,看看这些基本目标有能细化成几个更小的目标。每一个更小的目标,我们可能都可以单独进行分析,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需要配备哪些资源,需要用到哪些技能,需要做什么事情,一直到我们每天都工作都被一条条地写进去。这样,我们就知道怎样衡量、怎么分析这个工作岗位了。

这样从上到下分解出来的结构,就是一个金字塔的形状,因此叫金字塔思维,不过我更愿意叫结构化思维,因为有个人写了本书叫《金字塔思维》,前个十几二十年非常火,说得意思其实差不多,但有一些更特定的意思。不用这个说法,一方面是为了避免误解,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我觉得这本书不好看。

在我们对一件事情层层分解的时候,有两个要求,一个是独立性,就是说,我们分解出来的任意两个分支之间不能有意思的重叠,比如说不能有一条是“我要赚钱”,另一条是“先赚它一个亿”,这两条更像是上下层关系,而不是并行关系,互相之间不独立。另一个要求是完备性,意思是说分支要列清楚,列完整,不能有疏漏,也容易理解。比如客户的目标,不能光列出他要怎么样的服务水平,还要写清楚他能接受怎样的成本。

结构化思维方式大家理解起来是不难的,实践中也有意无意会用到,不过我觉得用得还不够,或者说,当我们分析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会有意识地,立即想到这种思维,而更喜欢举出一两个例子。举例子当然也是必要的,但在讨论问题的时候,总是举例子就容易纠结于一两个例子所反映的特殊情况,引起争执是一方面,使讨论效率非常低是另一方面。

结构化思维也有两个比较有意义的启示,其一就是直奔主题,找到核心目标。尤其是在我们讨论比较大、比较宽泛、比较抽象的问题的时候,或者说,和比较高层的领导讨论问题的时候,首先要找到核心目标,然后清清楚楚地写在白板上,要不然就容易讨论来讨论去,最后不知道被带到哪个山沟沟里去了,只有在下班前五分钟能突然醒悟,回到主题上,匆匆得到一个结论——当然,能有一个结论还是好的结果。

我们平常分析我们自己的工作,分析一个项目,哪怕是做常规的月度分析报告,思维也很容易发散而不容易集中,所以直奔主题,找到核心目标,是结构化思维给我们的一条很好的启示。

另一个启示,就是关注产品,或者说,关注工作的结果。结构化思维从一个基本问题、核心目标出发,层层分解,一直到一条条日常事务和基本操作,这个时候,我们就容易发现,我们做的每一件事情到底是为了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我们关注的焦点,不再是别人要你做什么、怎么做,而是你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要给出一个什么样的工作结果。

总结

当我们不再依赖别人的指示,而开始自己分析问题,明确目标,关注结果,推动过程的时候,就是分析思维建立起来的时候。

一方面,这种思维,是我们从对过程负责到对结果负责对开始,这也就回到了我们一开始所提出的逻辑;另一方面,我想,我们讲数据分析,也只能从这个基础出发,没有分析思维,数据是没有用的,讨论技术问题可以让我们觉得自己学到了很多东西,最后却不一定有用。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这边只是举出分析思维的两个例子,大家平时应该听说过很多思维方式、分析模型之类的,各有各的侧重,各有各的适用场景,大家应该自己体会得到。不过,看得多了,大家也会觉得万变不离其宗,什么鱼骨图、思维导图之类的,说来说去,实际是也就是一种主题明确、结构分明的思维模式,在梳理各种散乱的现实、走向理性思考的道路上,它们能给我们的帮助还是挺大的。

这些思维模式的关键不在理解,而在实践,因为实践就是一种理解,只有实践才是理解。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