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风细雨,静待花开

2018-11-26  本文已影响0人  不猛不疯

《老子的心事-雪煮〈道德经〉第二辑》摘录7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飘风”就是暴风,非常猛烈的风。“朝”是早上,但这句话里的“朝”指的不仅仅是早上,而是指整个上午。“不终朝”,就是刮不了一个上午。“骤雨不终日”,暴雨很少会下上一整天。

老子的意思是,来势凶猛的东西大多不能长久,在修道上过于勇猛精进,也不可能长久。

“孰为此者?”是谁让暴风骤雨不能长久?天地。老子接着说,“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连天地都不能让暴风骤雨持续一整天,何况我们人啊?

这个道理太重要了,它提醒我们,不要过于吃力地做事,也不要过于吃力、过于勇猛精进地修行,不要不顾自己的健康、过于勉强地做自己做不了的事情。要和风细雨,因为吸水才能长流。很多东西其实是一种生活方式。

无论是做人、修道,还是做其他事情,都是这样。能把它变成一种生活方式,你就能成功。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你就成功不了。

文化也是这样。为什么印度的本土佛教会衰亡?因为释迦牟尼圆寂之后,佛教文化的船舶方式渐渐发生了变化,没有成为印度人的生活方式。当然,有些佛教徒也把学佛变成了生活方式,但这只是个别人,绝大部分人都没有做到这一点。释迦牟尼住世时期,佛教的发展很好,从小乘佛教到大乘佛教都不错。但是寺院出现之后,佛教就开始走下坡路。因为,最早的时候,佛教传播能影响人的生活。比如,一旦出家做比丘,就要严格按照相应的方式生活,每天都要经过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等程序,然后回来,周而复始。而且,不管他们遇到什么样的情况,有没有人供养饮食给他们,他们是否饥寒交加、是否疲惫不堪,都必须保持“三千威仪,八万细行”。所谓三千威仪八万细行,有一系列的规矩,比如僧衣要好好地搭在身上,眼睛不能东张西望,不能摇摇晃晃,必须庄重。这也是他们的生活方式。走路的时候,他们不能交谈,不能心猿意马,同样要禅修,他们称之为经行。走上一段时间,在途中的某个地方休息时,他们坐着也行,卧着也行,但仍然要关照自己的心,不能着急。遇到问法的人,释迦牟尼就随缘地讲一讲。没人问法的时候,就静坐,就享受静坐本身,要静静地、庄重地坐着。

四十九年中,释迦牟尼就是这样生活的。他可以控制的,只有每一个当下,很多事情他控制不了,但他从不着急。有一段时间,除了上首弟子没有变心外,很多弟子都背叛了他,因为一个叫提婆达多的弟子反对他,说了他很多坏话,很多比丘都听信提婆达多的说法,追随提婆达多离开了释迦牟尼。后来,舍利佛等人说服了一些弟子,让他们回到了佛陀的阵营。但无论弟子们回不回来,无论身边有没有弟子,释迦牟尼都是那样,永远那么从容。每天,他都托着钵从灵鹫山上下来,该化缘就化缘,化完缘就回到灵鹫山上打坐。他甚至不急着传播佛教,也不认为佛教是永恒的,他认为佛教必然进入末法时代。在这一点上,他跟其他宗教的教主不一样,其他宗教都相信自己的宗教是永恒的。

那么,正法真的会灭亡吗?会。除非把它变成人们的生活方式。但佛教有一部分教义是不可能成为生活方式的,这是其基因决定的。表面看来,它们是有缺陷的。当然,这指的是传播上的缺陷,而不是真理意义上的缺陷,因为并不是所有众生都愿意接受它的。单纯从解脱意义上来看,它是圆满的、完美的。但另一方面,它又是拒绝世界的,因为许多人不理解“苦”谛,它必然被一部分人拒绝。比如,佛教对欲望和人类天性的拒绝,也会导致一些人对佛教的拒绝。相较而言,基督教不拒绝任何人,也不拒绝人性中的一些东西。所以基督教传播得很好。但如果基督徒想继续往上升华,就必须具备佛教的智慧。佛教注定是金字塔的塔尖,只有境界很高、追求也很高的人才能到达。

至今为止,佛教在释迦牟尼时代是传播得最好的。当时僧团内部互相监督,谁都不能犯戒,优婆塞和优婆夷也有居士林,大家都按照佛教的方式训练自己,按佛教的方式生活,得到佛教成就的人也很多。寺院出现之后,这一切就慢慢地变了,因为寺院出现了主持,主持要维护自己寺院的势力,不同的教派也在维护自己教派的势力,大家都开始排挤别人。慢慢地,佛教中出现了一些作秀的人,他们争夺信徒,互相折腾,最后佛教界变得乌烟瘴气。现在,谁谈起佛教,都会想起那些被人诟病的东西,而佛教真正的智慧和追求,知道的人越来越少。

所以,一定要让文化变成生活方式,能做到这一点,文化就可以改变世界。在这一点上,中国文化中做得最成功的,就是儒家。但凡读过一点书的中国人,都从很小的时候开始诵读《三字经》《百家姓》《论语》等经典,儒家对中国老百姓的影响不可能不深。所以,儒家思想成了中国文化的主流。道家文化笔儒家文化更精深,也更有智慧,但道家文化的影响力不能跟儒家文化比,其原因正是道家文化贸易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

做什么都不能操之过急,“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任何突飞猛进、社会潮流,都不可能长久,长久的是平平淡淡、水滴石穿,长久的是将理想变成生活方式。认可一种文化的时候也是这样,既然认可它,就一定要用它来改变自己的生活,让他成为你的生活方式。春雨润物细无声,细水才能长流。这就是我一直强调行为的原因。所谓的行为,其实就是生活方式的一种。学习我们的文化时,一定要注意行为本身,让文化改变你的生活,让文化改变你的行为,让文化成为你生活的常态。这时,你才能得到真正的收益。这也是在顺应大道,顺应天命。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