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易》,析辞,察远行之理
读孟郊的游子吟,也有读易的乐趣。“临行密密缝”便是“重逢”,正与“意恐迟迟归”相应,远行游子每当看见衣服上细密的针脚,老母的音容笑貌也就浮现眼前,再看自己名为游子,实际颠沛流离、功名不就的遭遇,感喟良多,自己怎么报答得了母亲的养育之恩。
思乡之情,只有远行之人才能体察。今人视野开阔,以旅游远行为乐,长见识、增阅历,恐怕总觉得古人所写思乡之情有点矫情。即便北漂一族,在外无论如何艰辛,思乡之情也未必强得过好胜之心。这既是时代的变迁,也带着一种现代人的优越感。但这种优越感是不是也反衬出我们对家乡的漠视和不屑呢?读《易》,重象。什么是家?何处为乡?远行的古人喜欢写思乡思亲,何尝不是另一种哲学的探究,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有一次路过宁夏银川银新清真大寺,看到墙上“只要是穆斯林,无论到了哪里的清真寺,都和回家一样”的标语,不禁颇为动容,就凭这一句话,穆斯林就足以受到尊敬,令人心驰神往。这种尊敬也只有意识到我们就是一群无家可归者的时候,才如此真切。远行,其实不仅是足下,也包括了我们的心灵。
《易》中的复卦讲的就是回家的歌。
复卦古歌原文:
反复其道,
七日来复。不远复,
休复,
频复。中行独复,
敦复,
迷复。
译诗:归家之歌
沿着这大路返回,
回到家只要七天。出门不远就回头,
时而欣喜,
时而心忧。独自返回于中途,
归心似箭太急切,
谁知却误入歧途。
摘自黄玉顺《易经古歌考释》
旅和游,原本是两个意思。失其本居而寄他方,谓之为旅。学子过河越境四处求学,才是游。但因为都是远行离家,久而久之,人们也就不过分强调彼此的区别了。
远行途中,当然也有艳遇,比如《易》中的丰卦:
丰卦古歌原文:
丰其蔀,
日中见斗,
遇其配主。丰其沛,
日中见沬,
折其右肱。丰其蔀,
日中见斗,
遇其夷主。丰其屋,
蔀其家,
窥其户,
阒其无人,
三岁不觌。
不过,艳遇一般都比较刺激。
译诗:艳遇之歌
日食地暗而天昏,
中午竟能见北斗,
遇见美丽女夫人。日食天幽地更暗,
中午满天小星星,
太阳只露右边弦。日食地暗天又昏,
中午看见北斗星,
夫人妹妹是主人。高大的房屋,
暗黑的幔布,
偷偷观察这门户,
屋子空荡无声处,
她俩三年无丈夫。
这艳遇之歌是不是挺有聊斋的味道的。旅行,遇见日食,赶快借宿,遇见美丽姐妹做主妇,家里有房有屋也有钱,就是没个男人住,后面的故事,你就自己编吧。反正有点瘆得慌。
正如羡慕江湖人士的一定都不是江湖人士,真正经常远行的未必多么得意自己的动荡不安,在《读易,析辞,察养生之理》中,我们读完“颐”卦,触景生情,想想出差在外的时候,那些不得不的交际应酬、觥筹交错,这或许在外人看来是一种风光和排场,作为当事人何尝不是一种折磨和无奈。
《易》中的旅卦,就更为直白地描述了远行的艰辛。
旅卦古歌原文:
旅琐琐,
斯其所。
旅于处,
得其资斧。旅即次,
怀其资,
得童仆。旅焚其次,
我心不快,
丧其资斧,
丧其童仆。鸟焚其巢,
旅人先笑,
后号啕。
译诗:商旅之歌
旅行感到疲倦,
这就投宿人家。
这次出门顺利,
赚到可观收入。旅行换家客栈,
怀揣大笔钱款,
买名僮仆保险。谁知客栈失火,
令我疾首痛心,
不光财货全失,
僮仆踪迹也无。就像鸟巢起火,
起初幸灾乐祸,
而后嚎啕痛哭。
选自黄玉顺《易经古歌考释》
想家,那是因为我们心里有一个家,只有家才是安全的,家才是能够安安稳稳睡一个囫囵觉的地方。也只有长期回不了家的人,才会如此期盼着回家。“我心安处是吾乡”,为什么我们要致良知,不就是出门久了,想回家了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