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分和猫眼评分对比:我的一己之见
前注:虽然是一篇回帖,但是通读也不受影响。需略过的旁友请从第一段粗体字开始阅读。
写这篇文章是受到了老师的文章「生活05」越“公正”越被边缘化:我眼中的豆瓣与猫眼影响引发的思考。我的微信好友里刚好有一位猫眼的运营前辈,他前两天还发朋友圈说,猫眼绝不存在刷分。个人认为的确如老师所说,猫眼和豆瓣的比较重点不在刷分与否,而是两方的核心用户完全不同。
像老师在开头所说的,猫眼主要是卖票,影评是附属,豆瓣正好相反。在产品逻辑上它们也有体现,即:
猫眼用户:买票→看电影→顺手写个影评(我猜产品里还会引导看完的用户打分);
豆瓣用户:看看影评→买票(八成还不在豆瓣买)→看电影→写个影评(七成还懒得写)。
所以,在猫眼打分的一般都是和朋友放松或者看明星的,有一大部分应该都是在出去玩耍的兴奋劲还没退下来的时候就评了分;而给豆瓣打分的不少都是能接受一个人看电影,且在看完电影后很久,回味了好几天再去打分的。这一点,是评分场景的区别。猫眼的本意是促进反馈闭环,情绪化对分数的影响是连带的。
除了使用场景以外也可以看出,用户差异的确很大。猫眼用户看电影是为了娱乐,也许他们并不需要一部好电影,只要有颜有伙伴就能很开心,《寻龙诀》的精细制作和《小时代》的美腻对她们是一样的惊喜,所以尽管他们会评分,但是并不在意评分的结果。豆瓣用户看电影是为了电影,有的是为了他们心目中的一尘不染的电影净土,寻找同类和共鸣;也有的是对电影的故事情节的在意更甚于娱乐性和演员颜值。
所以我认为,真的想看评分的人,都在豆瓣而已。因为主流院线观影人群中的一大部分,根本不在意任何一个评分(给自己爱豆贡献票房的另说)。
佐证这一点的还有评分的差异。如果说猫眼和豆瓣的评分都有一个基准,其实他们并没有猫眼8豆瓣7的交集。就比如《恶棍天使》,猫眼8.2豆瓣3.9,从猫眼用户的角度说可以一看,豆瓣用户的角度则简直浪费金钱,这就是因为前面所说的用户群体完全不同。
但是肯定也还是有猫眼和豆瓣一起用的用户的,而且不会少。但我相信这样的用户一般都是猫眼买票、豆瓣看分,从他们的使用习惯来说,两个产品也没有可对比的功能。
最后说一说“越‘公正’越被边缘化”。
老师在文中以年龄差异举例,例子是说如果豆瓣只对八零后公正,早晚会被新生用户抛弃。对用户的选择本来就是产品设计中一个必要的步骤,怎样做出什么样的筛选则是一步很重要的棋。每个时代都不乏对电影认真的人,而每个年龄段里爱看电影的人也绝不乏不论多大年纪都愿意看电影的人。如果说豆瓣隔绝了一个时代的用户,那是它产品设计的问题,而绝不是时代变化的问题——就像人人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