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更有用的事

01
无论是读书学技,还是上学深造,大多是因为他们在人们的价值体系里是「有用的」,而所谓的有用与否,就看一能不能当饭吃,二是否有暴富的可能,三,第二种不太切实际的话,那第一种是必须的。这时忽然想起一个满怀音乐梦想的老师,对于我烦人的“十万个为什么”经常重复的一个回答:因为我要生存的啊。
这个回答很有效,因为很快我就问不下去了,进入无言以对的僵持状态…
对啊,生存是个大问题,但对我而言,生活是个更大的问题。所以我的关注点一直在生活上,以至把它的对我的影响将至最低值。因为有一个事实我是明白的:真正来自于生存的压力是极小的。更大的是源自外界的评价,与他人的比较。
02
曾经在哔哩哔哩上看过一个视频,叫做《如何成为有趣的人》,里边有这样一段表述:
与其说是生来无趣,倒不如说是宿命性质的生存意愿使我们无趣,它从青少年时期就开始逐步掌握我们的意志,以便保持所谓的常态。然而,即使我们诚实对待自己的感受,我们可能依然很无趣,因为对这些感受了解得并不深入,于是我们只是浮于表面抒发自己的情绪,却不去解读这些感受的深层原因。我们会极度强调某件事多么令人兴奋、厌恶、亦或美好,但无法向倾听我们的人输出一些能让他们多少产生共鸣的小细节或事例,而只有这些才有助于他们理解其中原委,于是我们最终沦为无趣之人。这并不是因为我们不想分享我们的生活,而是因为还不够了解生活所以无法分享。
因为不了解,因为所谓的生存而无暇了解,导致有人甚至觉得「有趣」都是一种不小的压力。基于对压力本能的逃避,「有趣」便被归入「没用的」一类。因为不了解,所以没用,那么就完全没必要去接触了。然而主张无为而治的庄子在千年之前就意识到了这一点: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无用之用是为大用。
03
心理学里有一个针对焦虑症和抑郁症的疗法,因为是教授森田正马所创,所以他的学生就把它命名为「森田疗法」。主要的观点是「顺其自然,为所当为」。前者的意思是接受自己无法改变的,后者意为改变自己需要改变的。
这个观点,短短八个字,看起来风轻云淡但,我觉得这对于一个心境正常的人似乎有些难度,更何况是一个抑郁症和焦虑症患者。因为接受自己无法改变的,就意味着承认自己的无能为力,而有多少人觉得自己有什么地方是需要改变的呢?相反,“我就是这样子,我也没办法啊我也很绝望啊”“只能这样了呀,我能怎么办?“我已经尽力了!我还能怎么办?”这是大部分人的想法,并且引起了不小的共鸣。
所以,有用是第一要务,文章一般挑干货的看,事要挑有用的做,否则就是浪费时间浪费精力浪费生命。既要能缓解得了生存压力,还要解决得了精神焦虑。但真正能缓解精神焦虑的却往往在那些「无用」的事情上。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
社会不但需要果蔬药材,却也一样迫切的需要蔷薇与地丁。
面包是必需的,但玫瑰也必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