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我的恐惧
今天看到一位热爱心理学的朋友的朋友圈写道“如果一件痛苦的事,要让它在感觉上变得欢乐起来,至少要付出比原本的‘痛苦’多出一倍的努力”。我突然发现自己经常做这件事情,那就是想让痛苦的事情变得快乐。用我这位朋友的话说就是,情绪本来就是流动的,有喜怒哀乐,但我只想享受“喜乐”,却不想有其他的情绪。
回顾我遇到每件事情的反应,确实如此,每当遇到生活中的难题,我会开足火力去处理自己的情绪,甚至把全部精力聚焦在情绪上,以致无暇顾及现实问题的解决。比如老公遇到经济纠纷时,我的第一反应如何降低这个事件对我的心理压力,而不是理性地去思考如何通过现实途径缓解对家庭带来的经济压力。再比如我发现每当我对自己晋升无望这件事郁郁寡欢时,我担心的不是得不到晋升这个现实事件本身,而是担心如果年龄大仍然身居低位,在单位里面要面对任务重、被人指使的尴尬和痛苦。是的,我担心的是根本没有发生的、我自己想象出的痛苦感觉,或许这里面有一些基于现实的所谓合理推理,比如可能会面对一些比较不利的境遇,但这份痛苦是我纯粹推导和想象出来的。然后我就被这想象中的痛苦吓倒了。
我被自己的想法逗笑了。我第一次发现原来我是这么怕吃苦的人。我一直以不怕疼不怕苦自居,小时候打针、喝中药时从不叫苦连天,工作起来两天两夜不合眼也照样坚持。记得十六岁时做一个微创小手术,旁边一个局长疼得吱哇乱叫,我谈定地一声不吭,医生取笑那位局长还不如一个小姑娘,还笑称我是当代刘胡兰。我突然意识到我不是不怕疼,我是比较能忍。而这忍着不喊痛的背后,是我对做完微创手术就能彻底摆脱病痛的期待。或许我比较擅长延迟满足。可是其实我就是个胆小鬼。小时候夜晚睡觉前躺在床上看到墙上的影子都会害怕得脑袋钻进被窝里。
相反,胆小鬼的我在成长的某个阶段可能经历了太过密集剧烈的痛苦,以至于形成了创伤性的情绪记忆。虽然时间过了许久,童年时的事件不会再以当初的面貌出现,但当初痛苦的感觉却留下来,变成了身体的记忆,变成了我心底最深的恐惧。我恐惧的不是挫折,而是挫折中的痛苦,我恐惧的不是失败,而是失败带来的痛苦。我恐惧一切痛苦,以至于形成了条件反射般的思维模式。遇到问题时,也完全忘了或许自己可以通过努力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这个显而易见的可能性。我的半生都在跟痛苦作斗争,可有形我怎么斗得过这虚无的痛苦呢?这是一场从开始就注定必败的战争。
昨天向这位朋友求助,说国庆假期结束后,几天都无精打采,情绪低落。朋友一句“小题大做”一针见血点醒了我。是呀!谁还没个“假期后综合症”呀?估计同事们情绪也不佳,但是他们不会当回事,换到我这里,害怕呀!去年10月因为一些事情情绪低落了好一阵,我害怕那个痛苦的感觉再次袭来。所以我使劲全身力气把自己假想的痛苦挡在门外,害得自己精疲力尽。其实我就是胆小,不敢和自己的痛苦相处,不相信自己能和痛苦相安无事。
如果我不惧怕痛苦,如果我不去解决痛苦,又会怎样呢?好像我从未试过。我打算试一试,与痛苦相处是什么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