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断舍离》:做物质的减法,精神的加法

2023-05-02  本文已影响0人  浅兮读书

最近刚刚搬完家后,重新收拾了一遍房间,物品归置好,房间从未有过的整齐和统一。

之前房间里有好几张桌子,每张桌子堆满了各种小物件,很乱,又不舍得丢弃,觉得哪件都有用。

这次被迫搬家,我刚开始完全不想动,看着各种小物件,完全无从下手。

奈何被迫搬家,我尽可能地丢弃一些物品,其中我直接丢弃了两张桌子,少了两张桌子后,我的东西不仅没有放不下,还有充裕的位置。

甚至鞋架,之前回到家里,鞋子直接一脱,完全不理会,如今不穿的鞋子被我装进鞋盒里,归纳在鞋架上,看着不仅整洁还赏心悦目。

今天看到微信读书上推荐的《断舍离》一书,就像是在摸索前行中遇到的一本标尺,指引着我前行的方向。

Part.1断舍离不仅是“扔东西”

之前我常常和朋友说要断舍离,在我理解的断舍离是一种把不需要的东西丢掉,就像我之前经常丢弃衣服,我以为我就是在做断舍离。

我所做的断舍离其实是一个很片面的断舍离,我桌面上许多的小物品就是一个例子。

没有搬家之前,我总觉得所有小物品都有用,丢掉哪个都不适合。

事实上,搬家的时候我丢掉了许多小物品,而搬到新的住址之后,也未发现缺少什么。

那些小物品真的有用吗,它们更像书中所说的淤泥,搅浑清水,模糊了视线,待到淤泥沉着下来,那些小物品就静静地待在某个小角落里,等待着主人某天的光临。

断舍离的含义:斩“断”物欲,舍“弃”废物,脱“离”执念。

我们断的是物欲,脱离的是自己的执念。

断舍离主张的是压缩生活的减法运算,这种抛掉杂物,减少物欲的做法,让人本能地学会放手不需要的东西,不被可能有用、便宜等思想影响。

Part.2断舍离不是手段,而是思维方式

断舍离不是一种手段,它更多的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

住处里堆满了各种物品——“优惠打折品”“高价品”“没有的话会发愁品”在推销人员忽悠下冲动带回去的各种商品。

我们的住所最初就像是一个活水循环的水槽,随着出水阀出现故障,活水就变成了一个储水槽,那些垃圾不能及时清理,慢慢就变成了一个污水池。

就如人体的新陈代谢功能,功能减退,毒素长期堆积,到了一定的量就会出现生病。

面对家里的杂物,如果不经常清理,那些所谓的有用,往往被搁置在某一处,不翻箱倒柜,丝毫不能发现它们的踪迹。

就像鲇鱼喜欢待在水槽的澄清部分,而忽略下层的淤泥,不搅动则眼不见为净,一旦搅动,澄清的部分就马上变成一团浑浊。

随着杂物越堆越多,这种淤泥堆积的储水槽状态变成了生活的常态。

舍弃是一个治标不治本的手段,只有转变思维方式,减少自己的物欲,才不会被外界所影响。

Part.3断舍离是与“物质轴”思维方式的对冲

现代的生活方式与物品数量种类已今非昔比,然而我们还是会受到旧时代观念的影响——“太可惜了”“不能浪费”。

而消费型社会又总是挖空心思对我们的需求分析,直到挑起我们的“对实际不需要的产品的购买欲,”让我们觉得好像就是自己本来就特别想买一样。

我想到之前有段时间,自己特别喜欢买面膜,尽管家里还囤着三四十片面膜,我还是忍不住去看各种面膜。

尤其是看到一些面膜活动,看得心痒痒的,不买就错过了这个优惠,反正自己也是要经常敷面膜,就算买多一点回来也没什么。

好像这样想无可厚非,但是按照我当时的面膜数量,就算每天敷一片,也能敷上一个多月,最后我抑制住了我想购物的心灵。

我现在买东西的时候,我会先考虑是不是需要的,而不是有没有优惠,在现产品过剩的时代,所谓的搞活动,隔段时间就有。

就比如情人节、妇女节、618、七夕、双十一等等,活动永远都有,不必要为了优惠囤了一堆,占地方还显得杂乱。

当我们面对物质时,不是从“这个东西需不需要?”的角度,而是往往下意识地从“这个东西还能不能用?”的角度,以物质资料为基准的观点来进行舍取。

这就是“物质轴”思维。

这种思维方式就是:如果这个东西还能用,我们就暂且把这个东西留下来。

某位哲学家说:人们总是习惯思考“有效性”,却往往忽略了作为“有效性”前提的“必要性”。

人们带着这种“物质轴”思维方式,既然还有用,暂且留着,东西就越堆越多,其实最后很多都不再使用。

最后分享一句书里的句子:有人把衣柜比喻成“皇帝不会驾临的冷宫。

今天的读书分享就到这里啦,如果你的住所也很乱,东西很杂,不如和我一起读《断舍离》这本书,一起学习断舍离。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