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友广场读书想法

《孟子》(十二)告子下篇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②:逐字稿2

2024-01-04  本文已影响0人  知非非非

接下来,陈子曰:“古之君子何如则仕?”陈子是指孟子的学生陈臻。陈臻说,古之君子,怎么样才会出来当官呢?因为大家都发现孟子不太喜欢当官,动不动就回去待着,所以就问孟子这个原则。

孟子曰:“所就三,所去三。”这是三种可以当官的理由,三种必须离开的理由。

“迎之致敬以有礼,言将行其言也,则就之”,如果国君迎之致敬以有礼,非常尊敬、有礼地欢迎你,然后 “言将行其言也”,国君说我一定会实行你所说的这些东西。当他给你这样的承诺的时候,可以当官,“则就之”。“礼貌未衰,言弗行也,则去之”,如果他对你的礼貌并没有减少,他见到你依然客客气气的,但是你发现这个人根本不做,你说的所有的东西都不去实行,“言弗行也”,这时候你就走吧。这是第一个就和第一个去。这个境界很高,国君待你以国宾之礼,但这时候你发现他做不到,你就走。

“其次”,次一等的是什么呢?“虽未行其言也,迎之致敬以有礼,则就之”,其次的一种就是国君虽然没有听用我的做法,但是国君对我很礼貌,那么我就接着干,因为还有机会。然后“礼貌衰 则去之”,如果你发现国君对你都不待见了,跟你说话都不客气了,开始对你呼来喝去了,走吧,那就不干了。这是第二等的人。

第三等呢,“其下”,叫作“朝不食,夕不食,饥饿不能出门户,君闻之曰:‘吾大者不能行其道,又不能从其言也,使饥饿于我土地,吾耻之。’周之,亦可受也,免死而已矣。”这段话经常被民国时期的那些大家们引用。大家经常会开玩笑,或者抒发内心的愤懑,叫作 “免死而已矣”。我在报馆做这个工作,或者我在大学做这个工作,就是混口饭吃,“免死而已矣”。

第三等的是什么呢?早上饭没得吃;晚上的饭也没得吃。“朝不食,夕不食”,没饭吃了。“饥饿不能出门户”,我连家门都出不去,饿得没法出门了。国君听到了这个事,说:我也不能行其道,又不能从其言,也就是他所说的那些事我都做不到,他所说的建议我也没法实行。

但是让他在我的土地上饿死,这是我很觉得羞耻的事,“吾耻之”,我不能让他饿死在我的土地上。“周之”,给他来一份官职,给他送点米、送点粮。“亦可受也”,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你也可以接受,“免死而已矣”,这个只是能够混口饭吃,活下去就行了。

在孟子看来,君子有这三种做事的境界。最底层的境界叫作活着就好,就是马斯洛需求原理里的生存需要,能混口饭吃,能活着,“免死而已矣”。

然后再往上的这一层呢,是受到尊重。马斯洛需求原理里边讲,人有社交的需求,有受到尊重的需求,所以这是上面这一层。

然后再往上一层,是自我实现。就是你所说的事能够被国君采纳,能够使用。

这是孟子在那个时候表述出来的马斯洛需求原理的三层。

但是我们能够看到,最高一层对国君的要求太高了,叫作“迎之致敬以有礼,言将行其言也”。其实,这个事有时候会产生误解,比如说一个企业请你当顾问,这个企业家很想按照你说的事来做,那你不要脾气那么大,像孟子一样,刚说出的这个建议人家没用,你就走了。

这个建议能不能用,可能有很多客观条件。所以你应该跟国君一块儿,也就是跟那个企业家一块儿努力地解决这个问题,努力地推进这件事。而如果你和这个企业家之间没有充分的信任,你就会像孟子一样说走就走。

所以我个人读《孟子》读了这么多遍以后,发现孟子最大的症结在哪儿呢?就是孟子对于这些国君从本质上就不太信任,他觉得这个国君试来试去没什么用。只要这些国君展现出了一些让他不满意的地方,孟子转身就走。

但如果真的是做事业的话,还得耐得烦。湖南人讲话,叫“耐得烦,霸得蛮”。一个人做事不能够耐烦,你说你怎么可能做成事。曾国藩之所以能够带领湘军建立一番功业,唯一的办法就是耐烦,就是能够把那些繁复的、不停重复的、遇到很多阻挠的事逐渐攻克,这种人才能够做成事。而如果一个人只是说走就走,那恐怕真的是很难成功。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