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定义残疾

2023-06-30  本文已影响0人  兰纳

这两天辗转于多个机场,公共场所经常能看到为残疾人士准备的特殊通道和洗手间。比如白云机场,这次发现增设母婴室、朗读亭等等,为旅客考虑更周到,更人性化。

中国残疾人数量为8500万人,身体残疾大多显性可见,所以我们更能直接关注到相关人士的需求,那心灵上的呢?心理疾病算残疾吗?

最近断断续续看了《不二兄弟》,片中哥哥是自闭症患者。因为自闭症,他找工作处处碰壁,一受到刺激就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不仅如此,患者家人也十分痛苦,因为害怕自己带有自闭症的隐性基因,可能会遗传给下一代,所以不敢结婚,不敢生育。

单单自闭症群体中国就有4000万,而外表看起来他们和普通人没有任何区别。但是,外表无异,就等于普通人了吗?

事实上,心理不健康的身体健全人士,也许更值得关注。因为就自理能力来说,心理不健康人士说不定及不上身体不健全人士。

记得之前在小红书上看过一篇帖子,求助者说,马上要搭乘飞机,但自己是社恐,所以不敢坐飞机。

看到这篇帖子,我突然意识到,别说是心理疾病,哪怕没有疾病的人,有点不适应人群的群体,我们也忽视了他们的困难。

所以,我们不单单要关注心理残疾,还要关注心理上有困难的人群。如果只把残疾定义为“身体不健全”,那就有点狭隘了。

但是,正如我以前的文章中指出的,我们现在对心理疾病和相关问题重视不足,所以

看不到隐性需要帮助的人。这些特殊人群的数量绝不在少数。

好在近年来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心理疾病,如最近上映的《温柔壳》,聚焦抑郁症患者和精神病患者;《不二兄弟》的主角是自闭症患者……这些影视作品的创作者在用自己的方式让公众重新聚焦于这些被我们忽略的特殊群体。通过电影的形式,让公众更理解和接受他们,而不是用异样的眼光看他们。

另一方面,如果我有心理疾病,不到万不得已,没人愿意被归类为“残疾”。其实“残疾”一说也存在偏颇,是“残”还是“疾”?或许换一种说法,“行动障碍人士”更中听一些。

说到“行动障碍”,是一种更为广泛的说法,比如身体不健全造成行动障碍,或者是心理疾病造成,可以为“行动障碍人士”设置更人性化的空间,为特殊群体提供便利。

而一旦特殊群体达到一定数量,也许能减轻一部分人的心理负担。举个例子,以前我一直很介意自己头发稀少,而现在“秃头少女”已经是一个庞大群体。基数一大,头发少好像也没什么了。

易抑郁、高敏感、讨好型人格……这些心理学词汇现在已经经常出现在社交网络上,通过学习,相信越来越多的人会更加理解特殊群体。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