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七夕的食物回忆
大多数的人,常常是“饭来张口”,既没有属于自己的菜地,也不擅采摘烹饪,因而对于食物如何从田野水泽走上餐桌,没有直观的认识。美食给国人带来的是润物细无声般的影响,大多数的人,都认为那些美味是普通日常的一部分,稀松随意。——《舌尖上的新年》
也许是因为节日的提醒,让人去注意一些从未注意过的细节。每个人都会认为自己的家乡有特别的味道,那个特别的味道,很大部分因为食物传递给你。我身在小城市,七夕时,家家户户都在过节时,由母亲做着一些当地的小吃。我印象深刻的为幼时,跟着爸妈去堂伯家吃肉糕,亲戚热热闹闹的团聚在一起,吃上一两碗,就能饱上半日,这些带着味觉的民俗风情,小时候的味道,到哪里都改不了,跟着一辈子。我更喜欢的是带芋头的肉糕。
芋头肉糕是这样制作的:
前一天晚上细细把黏米提前泡好,第二天早上沥干水。带上沥干水的黏米去市场打成湿米浆,加入花生油与盐进行调味,芋头清洗几次切小粒后炒熟。接着调拌馅料,这为最关键的一步,决定着哪家的肉糕好吃,平时家里亲戚中就看各主妇的大显神通,馅料一般由瘦肉、木耳、红萝卜、木耳、葱花等组成,可以各自加入不同的馅料。

幼时我经常会对比各家的味道哪个更好,专门溜去那一家吃糕。结果吃了一轮还是发现,母亲的手艺完胜,馅料最足,火候掌握得最好。
调完馅料后就可以把米浆放在托盘上蒸,第一层蒸熟后,再加入第二层米浆蒸熟,第二层蒸好后第三层铺上炒好的芋头粒。之后,第四层再浇上米浆蒸熟,再蒸第五层,第六层。工序复杂,可以耗费上半日功夫,所以家家户户的主妇们都是凌晨起床开始蒸。冒着热气的蒸锅格外有节日氛围,写到此,终于明白为何每到这个节日家里总是热热闹闹的了,因为要帮忙。待到蒸好芋头糕,浇上加热过的花生油与生抽,铺上已炒好的馅料,切成方块。当然还可以撒上适量的花生碎,美味就出锅了。

通常在七夕的早晨,还会有祭祀,一般的节日就在家里供摆。摆上茶水与碗筷,再摆好桌椅,糕点上桌,供上香火,点上鞭炮。祭祀也许是家庭向心力、仪式感和对先人的崇敬感的寄托。载着厚重的心愿与祈求,愿另一个世界里,没有饥寒与烦忧,更愿借助神力,庇佑家人。
肉糕通常会蒸上好几盘,搁在餐桌上,随时饿了都可以食用。吃完可以用茶水清口。肉糕凉了味道更好,米浆也凝结得更好,我至今才明白我为何总是只有在这具有广西壮族特色的暑日里吃到肉糕,而不是过年的时候吃到。
如今,我们年轻一代,很少去学如何制作这类具有我们本地特色食物的制作,再也不会有热热闹闹的节日氛围,与温馨和谐的节日甜蜜回忆。节日的变淡,我们的下一代,吃到的将是由当地街道上的商家制作的肉糕、肉粽,再也不会有如此热气腾腾的回忆,未免为一种可惜。
这些菜肴背后凝结的经验与智慧,这些需要耐心与工夫制作的食物,让我们再难有时间及心力去学着制作。社会的转变、身份的转变,工作压力的增加,同时让我们的民俗风情慢慢流失,世界趋同,民族也在同化,我的后代,慢慢不会有如此温暖的回忆,这将反映了百年来中国社会生活将会断裂及异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