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子的国学课堂人物读书

何为用人之长?

2021-12-13  本文已影响0人  王传学

                                    何为用人之长?

                                                  熊    逸

      你好,欢迎来到《熊逸讲透资治通鉴2》。

      今天分享给你的这一讲,讲的是孟尝君的故事。我们都知道,孟尝君门客三千,不拒“鸡鸣狗盗”之徒。那问题来了,在管理上,能不能、该不该任用这种上不了台面的人呢?

      上一讲谈到,孟尝君面临杀身之祸,急于走通秦昭襄王宠姬的门路,而这位美女虽然愿意帮忙,开出的条件貌似也不算过分,只想要一件叫作狐白裘的高级皮草而已。但偏偏孟尝君只有一件狐白裘,还已经送给了昭襄王,实在找不出第二件了。

      鸡鸣狗盗

      孟尝君能有什么办法呢?

      客有善为狗盗者,入秦藏中,盗狐白裘以献姬。姬乃为之言于王而遣之。王后悔,使追之。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而出客,时尚蚤,追者将至,客有善为鸡鸣者,野鸡闻之皆鸣。孟尝君乃得脱归。

      孟尝君和他的门客们在这个问题上表现出了惊人一致的直男思维:既然美女点名要狐白裘,那就一定得给她弄一件狐白裘。

      这在今天看来特别荒唐。假如某人到巴黎出差,答应给太太带回一个爱马仕新款包包,等他到了巴黎,发现爱马仕盘点3天,暂停营业,他会不会空手回家呢?当然不会,买一个香奈儿新款包包,再买几件贵重的首饰,回家之后配上一套甜言蜜语,照样能哄太太开心。

      以孟尝君的财力,不可能缺了宝贝;以门客的口才,也不难拿着其他宝贝哄美女开心。但结果,就这么满门英烈的一伙直男,非要弄到狐白裘不可。

      门客当中有人擅长“狗盗”。“狗盗”这个词是《资治通鉴》的原文,为什么不直接说“盗”,而要说“狗盗”呢?原因在于“盗”这个字的指代范围很广,上至犯上作乱的贵族,下至聚众造反的平民,都称为“盗”,所以周威烈王二十四年(前402年)楚国发生了“盗杀楚声王”的大事(S1-054,055)。也就是说,“盗”强调的是道德上的非正当性,而不是妙手空空的技术手段。

      这位擅长“狗盗”的门客,关键词是“狗”,而不是“盗”,按照《史记》的说法,他自告奋勇,夜间把自己伪装成狗,溜进了秦王的储藏室,把唯一的那件狐白裘成功偷出来了。(《史记·孟尝君列传》)

      接下来一切顺利:昭襄王的宠姬替孟尝君说话,让孟尝君重获自由。

孟尝君生怕夜长梦多,才一脱离监禁,马上风驰电掣一路向东,要赶在昭襄王后悔之前逃出函谷关。

      昭襄王果然后悔了,派人去追。《史记》给出了惊心动魄的细节,说孟尝君伪造了身份证明和通行证,半夜赶到函谷关,只要出了关,就算安全了一大半。但函谷关有严格的管理章程,每天鸡鸣才会开关。从半夜等到鸡鸣,几个小时而已,虽然时间不长,但昭襄王随时会后悔,追兵随时会赶到。怎么办呢?

      在孟尝君的下等门客里,除了那位擅长狗盗的,还有一位会学鸡叫。他这一叫,附近的鸡都跟着叫起来了。守卫照章办事,孟尝君一行人这才出了函谷关。

      《史记》还有讲到,孟尝君刚刚出关不过一顿饭的时间,追兵就到了函谷关,见追不上了,也就回去交差了。当初孟尝君接纳鸡鸣、狗盗这两位门客的时候,其他门客都看不起他俩,而从此以后,所有门客都服气了。

      用人之道

      大家服气的,应该不是这两位门客的独门绝技,而是孟尝君的用人之道。

      从此以后,“鸡鸣狗盗”这个词不但变成了一个经典的文化语码,还在历朝历代的用人之道问题上不断引发争议。争议主要分为两大阵营:正方力挺孟尝君,认为人各有所长,用人就该不拘一格,高明的管理者总能让人和岗位高度匹配。

      不称职并不是因为人不行,而是因为人和岗位发生了错配。反方狠踩孟尝君,说孟尝君号称礼贤下士,广招天下英才,重金养着几千名门客,这些人里但凡有一两个吴起、商鞅那种级别的人才,孟尝君也不至于落到要靠鸡鸣狗盗之辈才能侥幸脱险的地步。

      哪种意见更在理呢?我们暂时离开《资治通鉴》,看看黄老学派的《淮南子》是怎么说的。

      第一个故事,主角是“白马非马”的那位公孙龙,《资治通鉴》很快就有他的戏份。话说公孙龙在赵国的时候,招收弟子有一个标准:必须有一技之长。某天有个粗人求见公孙龙,说自己的特长是嗓门大。

      公孙龙问弟子们:“你们当中有嗓门大的人吗?”弟子们都说没有。公孙龙就安排弟子给这个大嗓门的人登记学籍,算是正式把他收归门下了。没过几天,公孙龙要去游说燕王,这就需要乘船渡过黄河,但来到河边,发现船只停在对岸,这可怎么办呢?那位大嗓门的新生这就派上用场了,只喊了一声,对面就听见了,渡船就摇过来了。

      《淮南子》最后总结陈辞,原话是:“圣人之处世,不逆有伎能之士。”翻译过来就是:聪明的统治者不会排斥有一技之长的人。为了夯实这个结论,《淮南子》马上引用《老子》的话:“人无弃人,物无弃物,是谓袭明。”

      “袭明”,从字面上很难理解,这是《老子》编造的一个大词,但“人无弃人,物无弃物”涵义明确,说的是所有的人和所有的物件都是有用的,只看你会不会用。

      道家认为万物皆有用,所谓没用,仅仅是错位的缘故。高射炮打不了蚊子,这不怪高射炮没用。从管理学的角度,也就是道家当中的黄老一派的立场来看,管理者该做的就是把高射炮放在防空哨所里,把电蚊拍放在宿舍里。

      从人生的角度来看,就应该像庄子说的那样,随便生什么病,甚至残疾了,都不该有所谓。因为这不过是自然变化而已,如果左臂变成了鸡,就拿它打鸣报晓,如果右臂变成了弹弓,就拿它打斑鸠吃。(《庄子·内篇·大宗师》)

      那么,所谓鸡鸣狗盗之辈,并不真的就比纵横捭阖之士低贱,一旦遇到孟尝君需要脱困的那种境况,管你是吴起、商鞅、苏秦、张仪,所有人加起来都不如那两个鸡鸣狗盗的门客管用。

      人才储备

      但管理者如果真的采用用人之长的策略,就意味着要建一个庞大的人才储备库,平时要花大钱养一堆不知道什么时间能派上什么用场的闲人。这个策略虽然成本高昂,但在乱世确实管用——战国时代的特点就是波诡云谲,经常会出现一些让人措手不及的麻烦,或者一些全无经验可以参考的新状况,又或者翻天覆地的剧变。所以不难理解,“战国四公子”全都采用这种策略,反正钱多,可以不计成本。

      今天的大公司也有这么做的,只是不敢这么花钱。“得到”的李育辉老师讲过谷歌的例子,说谷歌建立了一个专门的网站作为人才库,所有曾向谷歌申请过职位的人,他们的相关信息都会存在里边,“在申请人允许的前提下,谷歌会和许多虽然当前自己不需要但未来可能用得上的人保持联系”。(《李育辉组织行为学讲义》,2021,p.109)

      《淮南子》的第二个故事,说的是楚国将军景舍(字子发)也像公孙龙一样,喜欢招揽那些有一技之长的人,甚至对扒手都会热情接待。有一次景舍和齐国军队对垒,战况不利,扒手主动请战,接连3个晚上偷来了齐军主将的3件贴身物品,连枕头和发簪都偷来了。

      景舍总会在第二天派人把这些物品送回去,这可把齐军主将吓得不轻,生怕下一个晚上丢的就是自己的头颅了,于是忙不迭地撤军走了。(《淮南子·道应训》)

      扒手在集市上只是扒手,是祸害,到了战场却变成了特种兵,立下特殊功勋。

      这件事特别给人启发,它的影响力直达《资治通鉴》最后一卷卷末记载的最后一件事。那是五代年间发生在南唐的清风驿之变:当时北周雄心勃勃,很想拆散南唐和契丹的外交关系。正值契丹国主派了自己的亲舅舅出使南唐,北周武将荆罕儒看到机会,招募刺客,在清风驿行刺得手。契丹把事情怪在南唐头上,从此和南唐断绝了外交关系。

      那么,荆罕儒是怎么招募到刺客的呢?《资治通鉴》没讲,但陆游的《南唐书》有讲,说荆罕儒发布赏格,只要有谁偷走自己的枕头,就可以拿枕头来领取重赏。有一位剑客,名叫田英,办到了这件事,领到了赏金,但荆罕儒秘密找他商量,说田英只要能取来契丹使者的头颅,还能拿到10倍赏金。(《南唐书》列传卷第15)

      田英果然有本事。当时南唐官员在清风驿摆下夜宴,热情款待契丹使者。使者喝到酒酣,起身上厕所,许久没有回来。去找他的时候才发现,人还在,头却没了。

      这些历史上的传奇,无论是景舍妙用神偷也好,荆罕儒选拔刺客也好,既有奇思妙想,也有不拘一格,都属于用人之道的典范案例,但为什么偏偏只有孟尝君遭到了好多批评呢?

      欢迎在留言区谈谈你的看法,我们下一讲再见。

                                              (转载自知识服务平台得到App《熊逸讲透资治通鉴2》)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