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属于自己的“铁饭碗”
▲
提到“结网”,我想到一句话叫“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对于渔民来说,渔网便是生存的资本,有了它,便能出海打渔,赚钱养家。
而对于《结网》这本书的名字,我猜想作者想要表达的,也是一个人,通过不断的提升能力、完善自我,直到最终打造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的过程。
通过刻意训练获得的可兑现的能力,即核心竞争力,就像渔网对于渔民一样,是安身立命之本,这才是人人都夺不走的“铁饭碗”。
▲
和《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一样,《结网》也是一本产品经理入门书,《人人》像是一张地图,每个人都能拿它来参考自己所在的位置,有哪些不足;
而《结网》更像一条旅游路线,由作者从头到尾带你参观一遍一个产品从0到1的过程,以及这个过程中产品经理到底做了哪些事情。
所以,如果你对产品经理这份工作感兴趣,不妨两本一起买来对比着看。
我们读书、学习、工作、与人沟通、不断的反思和提高,也是一个结网的过程。书中提到的一些观点和想法,适用于每一个想提高自己的职场人,在这里推荐给大家。
一、合理安排工作内容
如果简单描述我们的工作能力,无非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是涉及具体的工作内容就会很庞杂,按照性质可划分成三大类:战略性工作、阶段性工作和日常性工作,最优时间比例大概是2:3:5。
这样的时间比例,同样适用于我们个人的成长:
20%的时间用于思考个人职业规划,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目标),我的现状是什么样的(能力、资源),我该如何实现我的目标(策略)。
30%的时间完成阶段性计划,比如完成某一个有挑战的项目,制定年度、月度计划,拜访某个大牛、通过某项考试等。
50%的时间用于日常性工作,包括工作中日常性工作,也包括业余时间固定的学习习惯,比如每天看书一小时,每天写日记、总结等。
时间不一定要分的特别精确,只要能同时照顾长期、中期、短期目标就好,这样既不会因为想得太多做得太少而眼高手低,也不会因为光做不想而绕远路。让发展更均衡。
二、不要重新发明轮子
我们这个星球有将近六十亿个白痴,生活在几千个聪明得不得了的突变种设计的文明里。——《呆伯特法则》史考特·亚当斯
关于抄袭与借鉴的边界在哪,大家在线上线下都产生了激烈的争吵,《结网》的豆瓣长评里有人专门开了一帖讨论抄袭的标准,大家的回复非常精彩,有兴趣可以去找找看。
世界上没有几个人可以发明出轮子来,我们不断学习的都是前人的智慧,就连牛顿这样的科学巨匠,也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要勇于借鉴,善于借鉴,尤其在仍然是新手阶段的时候,借鉴并不是抄袭和照搬,而是对做事理念、思路的梳理和学习,“熟”才能生“巧”,首先要保证做的事情能够兑现价值,另外要看到潜在竞争对手的不足, 并且有能力做得比他们更好。
曾经遇到一个营销高手说过,“你的创新能力,取决于你脑中存的案例数,想要创造新玩法,前提是要知道旧玩法都怎么玩。”
前几天新世相做的“逃离北上广”的活动爆火,其实这个概念并不新鲜,也有其他大号做过没有火起来,但新世相却在活动发起三小时之内,微信图文阅读过百万,涨粉十万,恰恰说明理解玩法后微创新的力量。
三、总结,记录,归档
你所拥有的知识并不取决于你记得多少,而在于它们能否在恰当的时候被回忆起来。——《暗时间》刘未鹏
恰当的时候,指的是在你想用它的时候。抱着词典背单词,是英语学习中一个不被提倡的方法,因为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在该用的时候根本想不起来。
我们记忆的原理,是将记忆的内容,和许多背景信息(时间、场景、光线、气味等)捆绑起来编码进记忆体系,这也是为什么在某个特定的场景下,会突然想起某些深藏的记忆。等用到的时候能否提取出这段记忆,取决于线索是否丰富、清晰。
而在工作、生活、学习过程中,每当遇到问题并得以解决后,会产生大量的思考和经验,如果不记录下来,很容易被遗忘掉,非常可惜。
从既有的经验中总结经验,记录在案,按类归档,这样在再次遇到同类问题的时候,我们就有了丰富、清晰的线索可以参照,节省了重新发明轮子的过程。
关于文件归档,我建议在归档之前先建立好自己的知识框架,然后把每次的整理出的文档放到相应的位置去,这样后期在复查的时候效率会高很多。
这是我工作内容在有道云笔记中的分类,每个文件夹对应着我的一个工作模块,不怕简单,只要自己用着顺手就好,但如果感兴趣,可以去研究一下档案管理,那又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
▲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和《结网》两本书,都提到了“产品经理改变世界”,其实每个人都在改变世界,至少,可以改变自己眼中的世界。
通过合理的目标规划,科学的方法,加上一点耐心,与一点坚持,每个人都一定能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
最后送给大家一句我非常喜欢的话:Be the change you want to see in the world——想改变世界,先从改变自己开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