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念相继”略解
净念相继略解
近日和朋友谈到《楞严经》中很著名的一句话,“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原话是“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入三摩地,斯为第一”。
大意是您问修证圆通的方法,我没有别的选择,我的体会是,掌控收摄住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留意清净心地与念起念落,便可锲入正定圆通境界,这是个堪称第一的杠杠滴好方法。
具体运用的过程次第说来大概是这样。“都摄六根”就是采用诸如念佛、念咒、闭关、参话头等方法(这里主要是念佛),收摄、管住六根,置心一处,不使六根外驰去追逐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以一念代万念,达到初步降服攀缘粗相心的目的。
“净念相继”是都摄六根的结果,是心不攀缘粗相之后呈现出来的细微之相。
当我们稍稍静下心来,发现会不由自主想这想那,一个个想法即念头,不断生起灭去,这说明念是动的,是生灭的。那么,每个念头生之前,是什么?这里是关键,平常人们不会关注这里。
这句话就告诉人们,这里空空荡荡,什么也没有,而这个什么也没有,就是“净”,就是佛陀要人们认识、证得的那个。
功夫做到一定程度,念越来越少,就会出现这样的状态:本来什么也没有,很清净的(此时也没有清净这个定义、感受),忽然生起一个念,念灭了,又什么也没有了,忽然又生起一个念……这就是“净念相继”的状况。那个“净”,则像念起念落的背景一样。
因此,“净念”并不是一个概念,而是指“净”与“念”两个状态,因为“念”没有净的念和不净的念之分,而是相对“净”而言的动相。
在“净念相继”这个状态,人们会发现,念生灭不定,动止无常,而那个“什么也没有”,那个净,那个背景却是恒常不变,不生不灭的。在这里,我们不跟生灭无常的念走,如同前面不受六尘影响一样,而是去注意那个净,即注意念来念去的背景,这样用功,就会和那个净、那个背景、那个什么也没有融为一体,果然如此,就是“入三摩地”,证到了不生不灭、恒常不动又了了分明的正定圆通。
因此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只是证圆通的具体方法和过程,证得正定,即入三摩地,才是目的和最终结果。
如此次第做起,这个方法就容易把握了。
“净念相继”的一般解释,都是把净念作为一个概念,即没有妄念了,净念自然打成一片。
那么,既然没有妄念了,应该也就没有了所谓净念,其次,净念既然打成一片,又何来相继一说?所以,这样解释,道理上容易让人费解。
在实践上,把净念作为一个概念,容易让人们在修证过程中压念求净,偏向空的一面,而《楞严经》所说圆通,是空有不二。“净念相继”,也恰恰与入世起用中的空有不二相应相合:缘来则念起,缘去则归净。
问:如何在念佛中运用“净念相继”?
答:在妄念纷纷时,提起佛号或咒语,以佛号收摄诸念,即以一念代万念,置心一处,念清楚,听清楚,注意力放在佛号上;心稍静之后,注意力就不要再放在佛号上,而是要放在前面佛号念完,后面佛号未念之处,即放在佛号与佛号之间的那个空档,就是那个“净”。锲入此处,即是净土。
“净念相继”略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