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圣贤智慧集国学•学术

传习录上28——可以求宁静吗?

2017-03-10  本文已影响69人  无住居士

原文

问:“宁静存心时,可为‘未发之中’否?”

先生曰:“今人存心,只定得气。当其宁静时,亦只是气宁静,不可以为‘未发之中’。”

曰:“‘未’便是‘中’,莫亦是求‘中’功夫?”

曰:“只要去人欲、存天理,方是功夫。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不管宁静不宁静。若靠那宁静,不惟渐有喜静厌动之弊,中间许多病痛,只是潜伏在,终不能绝去,遇事依旧滋长。以循理为主,何尝不宁静?以宁静为主,未必能循理。”

译文

陆澄问:“在宁静之中存心养性,这算不算是‘感情未发出来时的中正’呢?”

先生说:“现在的人存心养性,只是使气不动。当他平静的时候,也只不过是气得到平静,不能认为是‘未发之中’。”

陆澄说:“未发出来便是中道,这不也是求‘中’的功夫吗?”

先生说:“只有摒弃私欲、存养天理,才能算是功夫。在平静时心心念念要摒弃私欲、存养天理,在行动中也要心心念念摒弃私欲、存养天理,无论外在是否平静都要如此。如果只一味依靠外在的平静,不但会逐渐养成喜静厌动的弊病,还会有许多其他的毛病,只是潜伏着,终究不能根除,一遇到事情便会滋长。只要内心时刻依循天理,又怎会不平静呢?然而仅仅追求平静,却未必能够依循天理。”

【未发之中】,出自《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笔记

未发便是中,未发时的中,是一种本体状态,无处着力用功,要在发而中节上下功夫。循天理便能发而中节。

无善无恶心之体,未发之中,就是这无善无恶的本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一念发动,便有善恶。

为善去恶是格物,发而中节就是善,不中节便是恶。

以什么依据判断善恶,然后为善去恶呢?良知。知善知恶是良知。

宁静不是我们应当追求的状态,我们要追求的是发而中节,静亦定,动亦定。追求宁静,就会落下求静懒动的毛病,而且一遇事就凌乱了。一味宁静并不能致良知,致良知需要格物,要有事时省察克治,无事时存心养性。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人们求静其实是为了求安。但是达到静和安的功夫是在定上,达到定的功夫是在止上。所以王阳明说,要循天理,循天理就是止在天理上,然后定、静、安就自然达到了,然后可以虑,最后可以得。

有句话叫“树欲静而风不止”,树想要静是不肯能的,要风止,但是要让风止,树又不能决定。所以,树要想静,就不能求那个物理上的绝对的静,而要心定,对于风的态度是,风来顺应,风止我止。

心定,随风而动,树就不被风所累。

人也一样,物来顺应,就可以静亦定,动亦定,万物应变而不穷,随遇而安,怡然自得,洒脱自如。

但是在应对事物是要循理,循理才是止,不能循理,在应对事物时就会没有根据,迷茫纠结。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