梓树,来自故乡的牵挂

2020-03-12  本文已影响0人  简单生活就好了

我们小区里有一些梓树,每年5月中旬,花开满树,在大大的叶片映衬下,显得枝叶扶疏,姿态秀雅。可知如此文秀的树木,在中华文明中蕴含了故乡这样深厚温暖,沉重苍凉的内涵。

梓树,速生多用,材质佳,位列我国四大名木,可制作家具、农具和棺材。因此在自给自足的农耕文明时期,梓树与可养蚕抽丝制衣的桑树,在我们祖先的房前屋后广为种植。《朱熹集传》中记载:“桑、梓,二木。古者五亩之宅,树之墙下,以遗子孙,给蚕食、具器用者也。”有人说,桑梓的种植反映了古人最为朴素的“养生送死”观念。《诗经.小雅.小弁》“为桑与梓,必恭敬止”,意思是说家乡的桑树与梓树为父母所栽种,对其必须表示敬意。可见,桑梓的内涵逐渐丰富起来,从简单的物质需求演变为故乡之意。儒家文明中,国人的生于斯、长于斯、没于斯的故乡情结一代代培育濡养传承。但是我们的脚步没有被束缚,我们的胸怀在故乡双手的托举下舒展开阔气象万千,故而毛主席有诗云“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故乡有父母、子女还有爱情。关于梓树,有一句耳熟能详的诗——“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其中的连理树就是梓树。晋人干宝《搜神记》中记载了一则爱情故事:韩凭夫妻被宋康王拆散,双双殉情,后化为梓树和鸳鸯。“有大梓木,生于二冢之端,旬日而大盈抱,屈体相就,根交于下,枝错于上。”树木的根枝交错成连理状,世人称“连理树”。于是,梓树成了爱情树。此外,传说周公旦的两个儿子通过观看梓树枝条下垂的姿态,习得恭敬谦卑的为子之道;枝条向上的桥树是为父之道,故而“桥梓”指代父子。

如果我们环顾一下,会发现梓树已经融入我们生活的很多方面,就像故乡如影随形,总在你的身旁。梓树,称木王,陆游的祖父宋陆佃在《埤雅》中写道“今呼牡丹谓之花王,梓为木王,盖木莫良于梓。”号称“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岳阳楼外的12根廊柱,是用梓木所做;帝后以梓木为棺,称“梓宫”;皇帝称皇后为“梓童”,一说是因为凤玺有时用梓木雕刻,也有说衍化自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正配夫人的“小童”之自称,后借用“梓”通子,意指皇后需为王朝开枝散叶繁育子嗣;古人制琴,桐木为面,梓木做底,称“桐天梓地”;梓木还用于印刷刻板,因此书籍叫“梓材”,出版交“付梓”。

梓树,唇形花冠若故乡的呼唤,细长如箸的果实好像饭桌上的筷子,散发着悠悠故乡情。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