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觉察

2019-12-03  本文已影响0人  晓维漫话

最近,对自己的觉察和对生活的感悟好像多了许多。当遇到一个问题或者听到一个点的时候,常能引发片刻的思考。今天还在窃喜,是不是我的系统又在升级了。今天值得回味的时刻,同时值得被记录。

01

早上,因为今天需要用身份证办事,才发现身份证找不到了。我把最近用到身份证的场景回忆了一遍。觉得最后事发现场是银行,于是打电话询问,未果。如果换做是你,此刻你应该如何处理?

我并没有像以往一样愤怒,有情绪。而是比较理智的回忆线索。后来,在发动我爸妈帮忙找的时候,发现在前天给了我爸。可这个环节完全在我印象中删除了一样。

今天,听了《认知天性》这本书,书中有一个概念叫记忆扭曲:意思是记忆是重构出来的,来自其他时间的干扰可以歪曲记忆。而我把身份证丢失的这个记忆,重构成了在银行丢失,于是想了各种成立的理由去相信这段回忆。所以,导致之后发生过的记忆就被抹掉了。

原以为可能要得老年痴呆的我,释然了~

02

今天在报名的一个线上课微信群里,开启了个人自我介绍的环节。每个人都在发自己的名片,我在想,即使发了有人会看或记住吗(100+的社群)?于是,我大致浏览了下大家的名片。发现几个有意思的点:

1、大咖会被特别推荐、追捧(这是VIP待遇)

2、能言善道的会被注意(话痨那种)

3、你关注或者稀缺的,你会留意

自我介绍是一个人的微型简历,起到让大家快速认识和了解你的目的。很多人可能觉得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并没多难。但要起到能快速被注意和了解,可不那么容易。

基本的个人介绍都会包括个人的基本信息,职业信息,喜好。可让别人快速了解你,需要看到的是你的优势和核心(标签)。不善于总结和观察的人,提炼优势非常困难。也有的人,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没啥可写。这都是不善于总结和分析的问题。

我也从几个方面对自己做了一个自我介绍,结构是总分总的模式。

1、总:将个人信息分类,即想要让别人了解你哪几个方面;

2、分:按照总的分类,分别描述、具象化;

3、总:把每个分类,进行标签化总结,简单、明了。

03

在《认知天性》这本书中,关于如何让记忆更深刻我分享下:

书中用实例验证了这个观点的错误。并给出了知识记忆方式的效率优先级分别是考试>间隔周阅读>每天读。也就是说,考试是最好的巩固记忆的方式。而每天反复阅读,反而效果最差。原因是每天读会造成一种误认为记住了的假象。而考试会给人以压力,必须靠走出舒适区,才能起到调动和刺激大脑记忆的目的,才能记忆深刻。学到的知识,只有练就了举一反三,跟已学的知识产生关联,才会被记的更深刻。

那到底如何练习呢?比如:看完一本书,可以隔一周后,默写书中的知识点,用来检验自己的记忆成果。把没记住的在重新复习,周而复始。

04

晚上,在健身房遇到一位长辈。他分享给我他的运动理念是:要想活,就得练。要不你就等死。乍一听这话,感觉极其极端啊。但回味下,反而觉得不无道理。在当今这个时代,职业病泛滥,健康问题亟待重视。我就是职业病的受害者之一,所以现在锻炼的目的也是为了能更好的活着。这位长辈的健身理念,更容易成为坚持锻炼的理由和动力。

我默默的想:回去可以打印出来贴在墙上,每天勉励自己坚持锻炼!

今天其实还有很多感悟,时间问题,不一一写出来了。晚安~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