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启发式提问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

2018-01-25  本文已影响0人  晚妈育儿

以前见到孩子出现任何问题,我们的第一反应总是想办法替他解决问题,或者告诉他如何去解决问题。

孩子日见长大,我们却发现孩子新环境适应能力有限,和同伴相处问题频频?这样的育儿“坑”你掉过吗?

太多的父母会告诉孩子们发生了什么事,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对此应该有什么样的感受,以及应该怎么做。

这种“告诉”阻碍了孩子们发展他们的智慧、判断力、考虑后果的能力和负责任的能力,也阻碍了他们发展将错看成是学习机会的才能。

告诉孩子们发生什么事、如何发生以的,以及为什么会发生,是在教给他们思考什么,而不是如何思考。

在一个充满同龄人压力、时尚崇拜和团伙的社会中,教孩子们思考什么而不是如何思考是非常危险的,因为你的孩子只会依赖下一个“专家”指点方向,而不是用自己的批判性思考能力。

帮助孩子们去探讨他们的选择会带来什么后果与把后果强加给孩子有很大的不同。探讨要求孩子参与进来,自己思考,自己把事情想清楚,并且确定对于他们最重要的是什么以及他们想要什么。

其最终结果是专注于解决方案,而非后果。把后果强加给孩子,往往会导致孩子的反叛和戒备心,而非探索式思考。

要帮助孩子探讨问题,关键是要停止告诉孩子们答案,并且开始问启发式问题。问启发式问题,你就能更加鼓励孩子,同时也是尊重孩子。

这才是教育的真正含义,“教育”(education)这个词汇,来自拉丁文 “educare”,其含义是“引出”,可是太多的成年人却总是试图“灌输”,并很想知道孩子为什么学不会。

《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初识这本书是在樊登读书会,后来觉得真好,特别去买了纸质书回来,一个系列两本,一本是适合8-12岁的孩子。我女儿六岁,今天先分享这本书中的精华内容。

这本书中所教授的ICPS的方法,让我们学会了如何帮助孩子学会解决社会交往问题。通过提问而不是告知,通过启发而不是评判,让孩子自己学会思考,乐于思考。

怎么做呢?

第一步:和孩子玩字词游戏

六组重要的字词

①是/不

②和/或者

③一些/所有

④之前/之后

⑤现在/以后

⑥相同/不同

方法

通过有意识地教会孩子使用这六组字词,可以帮助孩子建立多种选择的思维方式教会孩子观察行为之前之后的区别,这样孩子才会知道自己的行为是会对他人造成影响的,从而敢于自己解决问题。

第二步:理解他人的感受

常用词汇:开心、伤心、生气、骄傲、沮丧

方法一:看图游戏。

陪孩子看图片或者动画片的时候要经常问孩子,图片中的人是什么感觉?图片里的人心情如何?比如光头强,当他被熊欺的时候,是什么心情?

方法二:理解他人的感受。

在生活中教孩子观察他人的感受,让孩子能够识别开心、伤心、生气、骄傲、沮丧等情感类词汇

方法三:讨论感受。

和孩子讨论他自己以及别人的感受,而不是评判孩子的感受。

更多的字词练习,更高级的几组词汇

①合适/不合适

②如果/那么

③可能/或许

④为什么/因为

⑤公平/不公平

教孩子用这些词造句,当孩子能够熟练的使用这些高级词汇的时候,他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多了起来。

第三步:寻找多种解决方法

寻找解决方法的步骤,当孩子和他人发生矛盾,家长可以用一下步骤:

①问题是什么?(你们现在出现了什么问题?)

②感受如何?(你们俩的感受如何?分别是什么感觉?)

③怎么办?(谁有办法让你们俩都高兴?)

④行写出这些办法

⑤如果不管用,那么我可以试试不同的办法,直到找到解决办法。

⑥告诉孩子这个为就叫做(分享)、(宽容)、(协调)……

第四步:寻找多种解决办法

游戏–角色扮演。

家长和孩子玩解决问题的角色扮演游戏,或者还原白天发生过的事情。

玩偶游戏。

使用玩偶来扮演其他小朋友,玩解决问题的游戏。

找办法游戏。

把每一次矛盾都当做一个找办法游戏来对待,这些事情就都是孩子成长的台阶。

第五步:教会孩子,考虑后果

仅仅有解决办法是不够的,孩子们要学会考虑后果

考虑事情的先后顺序

–之前和之后:教孩子用之前和之后的句式来描述一件事。

–故事接龙:和孩子编一些故事,让孩子进行接龙。

–如果……可能会发生什么:帮助孩子想象各种可能的后果。

考虑人际交往中的后果

–提出问题

–引导多种方法

–遇到好的解决方法,停下来,写在左边

–探索另一个故事的结果,把结果写在右边

指导孩子与孩子间的问题

有三个基本的对话原则

①搞清楚孩子对问题的看法。

一旦你搞清楚了孩子对问题的看法,就要努力克制自己,不要把问题的重点转移到符合你的需要上来。

②要记住,是孩子而不是大人必须要解决问题。

要让你的孩子思考,你只应该提问。最重要的是要避免告诉孩子该做什么或不该做什么。

③把重点放在思考过程上,而不是具体的结论上

ICPS的目的是教给孩子一种能帮助他们处理一般人际问题的思考方式。

案例示范:关于捉弄人

传统方式:

家长:老师告诉我你捉弄其他孩子,扰乱课堂。你现在上二年级了,要是再这样下去,你会学不到任何东西,交不到任何朋友。

孩子:我不在乎。(哈,遇到自己孩子这么说估计会疯了吧?)

家长:你都这么大了,应该懂得道理。如果你不停止捉弄其他孩子的话,我将不得不对你禁足,直到你在乎为止。

(家长不想理解孩子,而且完全替孩子思考)

ICPS方式:(我能解决问题)

家长:你为什么要捉弄其他孩子?

孩子:我不知道。

家长:可能有很多原因。如果你好好想想,我知道你肯定能想出一种。

孩子:妈妈,没有小朋友喜欢我。

(哦,这是他心里想的)

家长:捉弄其他小朋友会让他们喜欢你吗?

孩子:我猜不会。

家长:当你捉弄他们的时候,会出现什么事情?

孩子:没什么。哦……他们会跑开。

家长:你怎么做才能让他们不跑开呢?

孩子:做他们的朋友?

(家长继续帮孩子思考如何与别人交朋友。没有冗长的说教,现在孩子在乎了。)


再来一个案例示范:关于打人

传统方式:

孩子:鲍比打我。

家长:他什么时候打你的?

孩子:在学校的时候。

家长:明天我会跟老师说。

这段对话中,是家长在解决问题,孩子完全没有参与对问题的思考。有的家长会建议孩子也打人,或者告诉老师,这也是替孩子解决问题,而不是ICPS。

ICPS方式:我能解决问题

孩子:鲍比打我。

家长:发生了什么事?他为什么打你?(家长想知道)

孩子:他就是打了我。

家长:你是说他无缘无故地打你?(鼓励孩子思考起因)

孩子:哦,是我先打他的,因为他不让我看他的书。

家长:当你打鲍比的时候,他会有什么感觉?(引导孩子考虑他人感受)

孩子:生气。

家长:你知道他为什么不让你看他的书吗?(引导孩子理解他人的观点)

孩子:不知道。

家长:你怎样才能知道?

孩子:我可以问他。

家长:那你去问他吧,看他肯不肯告诉你。

(家长鼓励孩子搞清事实,发现问题)

后来

孩子:他说我从来不让他看我的书。

家长:现在你知道他为什么不让你看他的书了,你能想想自己做什么或说什么他才会让你看他的书吗?

鼓励孩子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

孩子:我可以不再跟他玩儿。

家长:如果你这样做,可能会发生什么?

引导孩子思考后果

孩子:他可能不愿再做我的朋友了。

家长:你想让他做你的朋友吗?

孩子:想。

家长:你能想个不同的作法,使他愿意继续做你的朋友吗?

(鼓励孩子进一步思考)

孩子:我可以拿本书给她看。

家长:这是个不同的主意,你为什么不试试呢?

如何提问?

典型的启发式问题

——你当时想要完成什么?

——你对发生的事有什么感觉?

——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那件事情的发生?

——你怎样才能把这次学到的东西用于将来?

——你现在对解决这一问题有什么想法?

之所以把这些问题称为典型问题,是因为你提问时要注意不可以有腹稿。

关键是要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你会注意到没有建议你问“为什么?”之类的问题。

原因在于, “为什么”听起来像是在指责,并且会招致孩子的戒备。

实际上,所有的问题都可以以一种指责的腔调来问。

当孩子觉得你对他的观点真正感兴趣时,“为什么?”才能起到作用。

TIps:需要小心的“坑”

1.不要预设答案。如果你对孩子如何回答这些问题预设了答案,你就无法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这正是这些问题被称为“启发式 ”问题的原因。

2.如果你和孩子中有任何一人心情烦躁,都不能提问。要等到你们两个都平静下来。

3.你问的启发式提问要发自你的内心。如何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并且要表达出你的同情和接纳。

有时候启发式提问可能很简单。把以下这些例子称为启发式提问,用它们来代替命令。

如:“别忘了穿外套!”

可以说:“如果你不想感冒需要做什么?”

或者“刷牙去!”

可以说:“做什么才能有一口干净的牙齿?”

或者“上床睡觉!”

可以说:“我们约定的上床睡觉时间是几点?”

当你在思考启发和命令之间的不同时,你认为哪个对孩子更有力量?哪个更能邀请他们去主动思考并感受到合作精神?

为什么要用启发式提问代替命令的生理学原理:留意当你听到一个命令时身体的反应。你的身体可能会变得僵硬,传递给大脑的信息是“抗拒”。留意当你被尊重地问一个问题时身体的反应。你的身体放松了,并且传递给大脑的信息是“收索答案”。在收索答案的过程中,你感受到了尊重、有能力,因而更有可能合作。

当解决方案来自孩子时,或者父母和孩子一起头脑风暴由孩子选出最合适的解决方案时,当双方使用尊重的方式来做决定的时候,孩子们体会到了有价值的贡献。

启发式提问帮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能力,并教会他们有价值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也让他们感受到价值感和归属感,从而减少不当行为发生。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