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情绪为何总被他人左右?
情绪ABC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提出的。其中,A代表的是activating event(应激事件) 的第一个英文字母;B代表的是belief(认知)的第一个英文字母,C代表的是consequence(行为结果)的第一个英文字母。
怎么样去掌控好自己的情绪,让自己不会轻易地被别人牵着鼻子走,这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学问。
我们一共有四种典型的不良情绪:
第一种叫作过分烦躁,你们可以对照一下自己,自己有没有过分地烦躁的时候,比如说你回到家看到孩子在那儿玩东西,然后把周围搞得乱七八糟一锅粥,然后这时候你心里边一股莫名的怒火就出来了,会特别地生气,冲孩子大吼一声说回房间去或者把那儿收拾干净。这时候你有没有觉得自己过分了,就是有时候你心情好的时候,孩子在旁边玩、闹觉得挺好的,所以玩、闹把周围折腾得乱七八糟这件事,其实它并不意味着一定你就要那么抓狂,或者你想想看你小时候如果被你爸爸突然这样吼一声,你也会特别地惊恐。所以那个烦躁就是一个过分地烦躁,这过分地烦躁里边还包括紧张、沮丧、恼火、担忧。
第二种叫作过分生气,就是对他人表示戒备,对他人突然之间就戒备起来。
第三个叫作过分抑郁,就是干什么事都没精打采,一蹶不振。
最后一个叫过分内疚,过分地内疚就是觉得一切事都是因为我,这事我真的特别地自责,要不是我当年做那个事就不至于怎么样。尤其是在很多不好的事发生了以后,人们就特别容易陷入这种过分的自责、悔恨。
四种不良的过分愤怒、过分担忧、过分自责和过分抑郁,导致这些的原因是什么?
埃利斯最大的贡献是又给了我们三个最常见的病态思维模式,也就是我们说的三种错误的B:
第一个错误的B就是恐怖化,什么叫恐怖化?就是我们总喜欢把一个事想得特别地严重,我们总觉得万一……,那怎么办。
第二个错误的B叫作应该化。什么叫应该化呢?就是我如果没有那样就好了,事发生了,你说我觉得我应该不是那样或者我应该做得更好。我必须考上大学,我考不上大学我就不活了。所以当你认为一切事都是应该怎么样,尤其是见到很多父母对子女的控制,这是特别可怕的一件事。
第三种病态的思维模式叫作合理化,什么叫合理化?就是都行,没事,这个我觉得这都能理解。我这个人生来就是倒霉,我这个人做不到,这事你跟我说也没用——习得性无助。
埃利斯给了我们一个第四种思维模式,这第四种思维模式的B是什么呢,叫作——更好的选择。
更好的选择“我能不能做一个更好的选择?”史蒂芬•柯维在《第三选择》中提到,人在一生当中永远都不会丧失的能力,就是选择的能力。
举一个追蛇的例子。就是当你在草地里边走,被一条蛇咬了以后,你会拿着个刀去追那个蛇吗?如果那个蛇有毒的话,你想想看,叫七步倒,走到第八步就扑地而死了。正常人说我不会追蛇,那我肯定要自救,我会割开伤口挤出血、喊救命,这才是正确的方法。
但是你想想看我们在生活中,有没有干过追蛇的事呢?我们漫漫成长的路途上有没有干过追蛇的事?什么叫追蛇的事?你开车,别人过来别了你一下,你怎么办?你就超过去再别他一下,他再别你一下,你再别他一下,后来两个人下车打架,你今天出门是打算跟我打架的吗?没有,那为什么打起来了?因为你被那个人决定了,因为你没有选择权,你觉得我没得选了,我已经受到挑战了,没得选了。
那能不能选择说他别了你一下,你可以不理他呢?他别了你一下,你走你的路,因为你今天的目标是走你的路,而不是跟他较劲。
可以看出,改变我们不合理的理念,可以帮助我们将问题集中到要解决的问题上,而不是关注于我们自身的情绪。我们可以更加客观地去理解我们的处境,并且可以掌控我们的情绪。
我们将理性的思考加入到情绪体验过程中,很多没有必要的情绪体验就不会有了。
因为,我们可以决定事情的走向,而不是让我们受这些负面情绪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