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期主题写作【江苏高考作文】小结
无关风月群的第十二期写作历时十二天结束了。可能跟我不太主动做事的个性有关,我在"半推半就"中终于体验了一把主持的感觉。以下是我的总结:
–01– 主题回看
【写作主题】
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2019江苏高考作文题)
【主题寄语】
1.让大家再感受一次被高考作文支配的恐惧。(这句掐掉)
2.“万物共存相生”是因,“百味纷呈”是果,由果溯因这则材料的所揭示的中心就跃然而出:万物只有互联互通,共存相生,才能百味纷呈,异彩纷呈。
在具体写作过程中,可以谈互相借力、合作的重要性,既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别人,或者谈双赢的智慧。
作文秉承了“立德树人”的总则,注重社会飞速发展时期人与人之间、群体与全体之间,乃至国家与国家之间通力合作的重要性和必然性,是由“小我”走向“大我”,由“有我”至“无我”之境迈进的不二途径。(来自专家解读)
–02– 活动有感
高考作文永远是每年的热点,正好群主她禅早先也提出要不要挑战一次800字高考作文,我也就选择了高考作文题目作为这次的主题。
有人说高中作文是"戴着镣铐跳舞",对于群里各位写者来说,800字的字数限制,也是个小小的"绊脚石"。不过这显然并没有难倒大家。
群主他禅的《至道者,有容乃大》文风汪洋恣肆,颇有诸子散文雄辩之风。其中哲学意味,足见作者积淀深厚,左右逢源。这是让我十分羡慕的。
转日莲的《一直一直向前走,一切交给时间》则向我们呈现了春的生,夏的长,秋的收,冬的藏,四时轮回,时光荏苒之中我们终会走向人生圆满。
小白的《因为共存,所以相生》由浅入深,深入浅出地揭示事物相互调和,异彩纷呈,共同繁荣,共存相生的道理。文风平易,深入浅出。
清愁与相思的《因果》以小小说的形式,匠心独运,以一个酒瘾精神病患的视角叙述自己的经历,由最开始的自我拉扯到最终和自己达成和解。环形叙事手法巧妙;医生角色和病患角色明暗交错,引人思考;开放式结局留出想象空间。
潇清妩毓的《大姑和她的村庄》文字真淳,她笔下的村庄,是驾校与村人的旅馆、饭店利益相连,互惠共赢的经济共同体。
小安的《和可和,非常和》由"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引出和的概念,并从三个角度阐述"和"的具体原则,条分缕析,层次分明。
月下生活的《承认差异是最好的包容》从尊重他人,承认差异的小切口入手,语言朴素,从容自如,娓娓道来,读月下之文如饮清茶,从心里觉得清爽。
韩老师的《灿若星辰》标题正是小主人公"灿若"和"星辰"的名字,二位小同学从最初相识到彼此融洽的过程,让人感受到学生时代可爱又纯真的同学情谊,灿烂似璀璨星辰,永恒地闪烁在我们回忆的天空里。
杜杜老师的《【2019年江苏高考作文】我喜欢植物》从广场上植物们装点四季,共同生长的和谐图景着笔,又由物及人,用优美的语言表达了人与人拥有爱的慈悲,彼此温柔善待的美丽憧憬。
我的作文《和》主要从"是什么"的角度阐释自然之和和人类社会之和,对于"为什么"和"怎么样"则没有阐述,立意较浅。
尽管在作文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每一次的写作都是彼此观摩学习,自我反思提升的过程。
最后,自我批评一下,点评环节两个晚上迟到,主持过程节奏也会把握不好。但是大家一贯以来的用心、热情、积极与包容,让我暗暗钦佩和感激。
所谓物各有性,我眼中的各位也各有各的风采;每次作文,又各有各的风致和意趣。若说无关风月群是个大大的调味铺子,那么我们的写作就是用一支笔,把柴米油盐酱醋茶,调出酸甜苦辣咸的百味纷呈。
–03– 参考立意
最后,节选一段作文题目解读以供大家参考吧。(by我校语文教研组长C老师。)
写好这篇文章,至少需注意以下两点。首先,弄清句间关系。材料并非往年那样自然形成三段话、一段话一层意思,而是一段话,构成一个句群,因此必须弄清每句句意,进而理清句间关系,这是审清题意的前提。
第一句话,亮出看法“物各有性”,并由“水”“盐”这两个日常事物证明,这个不难理解。
第二句话“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 就有点莫名其妙了,很多同学不明该表述真意所在,需仔细辨别方可得知。其实是深入一层,讲物性的相对稳定,用同类叠加不会改变物性的现象,为引出第三句话做铺垫。愚以为,在“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后顺势加一句“而水加盐,就是盐水了”,再铺垫一下,似乎引出下句更为顺理成章,表意更为自然明确。
第三句话“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才是该段文字表意的核心,即中心意思所在。这里理解的关键是“调和”“共存”“相生”三词,它们分别表述“五味”杂陈的不同状态,必须细细分辨。“调和”指配合适当、和谐;“共存”即共生,同时存在,这两词不难理解;最难把握的是“相生”,字典解释“事物由于矛盾转化而生生不已”,这里指物质之间互相滋生和促进的关系。而“百味纷呈”似乎应是“五味调和,共存相生”所带来的效果,即五味配合适当,和谐共存,并相互滋生和促进之后,又会产生并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各种“滋味”。
最后一句“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显然在于推物及人,将视角伸向更远处,拓展思考范围。
综上,整个材料四句话,表意层次如下:物各有性→同物叠加不改其性→异物调和其性大放异彩→物、事、人莫不如此。可见,材料呈由表及里,由次到主,逐层铺垫、逐层深入的关系。
其次,弄清言外之意。弄清句间关系仅是第一步,即使做到这点,不少同学可能还是一头雾水,无从下笔。材料到底告诉我们什么?围绕什么去写才能切合材料?这是关键所在,也是难点所在。看到一些分析文章,认为该材料中心意思讲“和而不同”,甚至还有文章认为“和而不同”就是材料核心词,非围绕它写不可。不少同学闻言大惊,我并没写到这个核心词,这可咋办?甚至也有不少老师提心吊胆,为未能积累到此类素材而懊恼不已。材料真的表达“和而不同”且只能写“和而不同”吗?我不敢苟同。
首先,整个材料只有一个立意角度,并不符合江苏“不在审题上设置障碍”“让大多数考生有话可说”的一贯思想,更不符合一则材料不能只有一个立意方向的基本命题原则;其次,“和而不同”的精髓博大精深,让全省考生一窝蜂探讨这一哲理意味极浓的话题,似乎也并非命题者初衷。
其实只要抓住材料最核心的部分“物各有性”“同物叠加不改其性”“异物调和其性大放异彩”,我们可以得出许多启发:
从个体入手:人个性难移,必须尊重这样的现实;人必须保持自己个性。从个体与集体关系入手:不同个性之人汇入集体之中,会产生更大合力;集体要善于接纳并尊重不同个性;不同个性之人在集体中要发挥最大效力,关键在于“调和”“相生”。与人生联系:“五味”俱尝,才能品味精彩人生;遍观万物,萃取其长,调和共生,才能丰厚人生,愉悦身心。…………
如果硬要挂靠哲理,似乎不应表述为“和而不同”,而应为“不同而和”——物各有性,不同性状之物,必须和谐共存。
注:“和而不同”出自《论语·子路》,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译文:“孔子说:'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小人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