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满天星雨川日更欢乐谷遇见

人物传||播种希望——陈伟和他的办学人生(27)

2022-02-12  本文已影响0人  紫兰小筑


第三章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

第一节 取舍有度(中

在市场经济时代,一个民办学校在人们的心目中往往会被认为它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追求利润。为了表明心迹,陈伟提出“面向农村贫困家庭”“不以赢利为目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等口号,并总结为“办学为民”,说明赣电虽然是民办学校,但它不是赚钱工具,仍然是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学校,赣电只是以办学这种形式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

“办学为民”口号的提出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主要针对那些认为赣电既然是民办学校就必然是为了赚钱而存在的说法。从学校创办之初,就有人觉得陈伟是看准了办学校能赚钱,不然他也不会放弃房地产去办学校。

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人们相信陈伟是把办学当做事业在做,但是办学是为了赚钱的看法仍然普遍存在。但管理学校的政府部门知道陈伟办学并不是为了赚钱,因为赣电从创办之初就从来没有找政府要过一分钱,政府的审计部门也知道陈伟把钱都投入了学校的建设之中,因为在财务审计时,赣电的收支情况就能证明这个事实。

总之,只要是教学需要,陈伟什么钱都舍得花,当然他会坚持勤俭节约的方针,钱都是用在办学上,对自己可以说是不舍得多花一分钱。2009年的时候,学校投资260万元建立了“九江市汽车驾驶实训考试中心”,一次性购置了30多辆小汽车用作教练车,当时学校领导建议陈伟也换一辆好点的车,不仅可以为学校撑门面,自己坐着也舒适一些。但陈伟说车子就是个代步工具,自己没必要把钱花在这上面,有这个钱还不如多给一些学生免点学杂费。因此,不管学校经营情况怎样,他都是用一辆雪佛兰二手车。有一次,陈伟到市一中办事,结果一中领导送他上车时,车子坏了打不着火,弄得他很没面子,只好找了辆出租车回到学校。子女们知道这事后,都劝他换辆新车,并陪他一起到九江汽车城选了一辆20多万的帕萨特,但在交钱的时候,他又反悔了,觉得这笔钱可以省下来,结果车还是没有换成,他继续用那辆老掉牙的雪佛兰。

熟悉陈伟的人都清楚他不管是开公司还是办学校,并没有赚到多少钱,就算赚了钱,这些钱也都被他投入了学校建设发展之中。并且,陈伟一直都表明了自己“办学不是为了赚钱”的态度,同时他在办学中的所作所为,也让人对他有了一个比较直观的看法:陈伟是个把钱财看得很淡的人,他之所以办学只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把教育当成自己的事业来追求。

陈伟一向不太喜欢人家说他拥有多少财富,说他搞房地产时就赚到了“第一桶金”,好像是他把钱财存起来不让人知道似的。他最忌讳人家说他的形象就是“商人”,这来源于青年时的阅读经验。陈伟的英文学得特别好,读初中时就可以看原版英文报纸《泰晤士报》,这也让他喜欢看外文书籍,那时候他看巴尔扎克的小说,对里面那些商人极其丑陋的形象留下了恶劣印象,并由此确立他某一方面的做人方向。当然在今天,商人的说法更多地被企业家替代,市场经济的时代也早已跨越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带来的肮脏,但陈伟依然不愿把自己归于商人的行列。这大概是陈伟对财富不是特别看重的一个原因,但最关键的因素还是来自他成长的经历。

上世纪30年代,中国人民正处在异常艰难的生活环境里。特别是在农村,能吃上一顿饱饭,那算是很奢侈的生活了。所以吃饭便成为当时社会的首要问题。陈伟的家庭也不例外。父母整日辛勤劳作,为的就是一家人不饿肚子。贫穷是一种无情的压迫,它并不选择年龄和性别。陈伟在很小的时候,就品尝了生活的辛酸苦辣。

那时候,赣北的农村大都流传着“糠菜半年粮”的农谚,意思是说就算在好的年景,每年冬末春初,直到夏收到来之前,一般农家都会缺少粮食,要靠吃糠皮、野菜之类的食物度日,混过一段青黄不接的日子。那时的春天叫“苦春”,远没有现在的幸福与浪漫。年幼的陈伟和他的小伙伴们,就是用“度春荒”代替了如今的“春游”。

陈伟至今都清楚地记得他读私塾时,学费总是不能按时交给老师,要等到农闲时,父亲到景德镇用手推车运些瓷器回来卖了后,才有钱交学费。这让他很小的时候,就知道赚钱不容易,自己也养成了不会乱花钱的习惯。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在陈伟上小学的时候,父亲每天很早就叫醒他,让他到外面捡牛粪。父亲清早就到地里干活,陈伟看到那里有牛在吃草,就跟过去,把牛粪捡起来放入篮子里,捡满了一篮子后就提到自己家的地里,然后就拔地里的杂草,尽量帮父亲做点轻松的农活。

初中三年,陈伟享受的是国家丙等公费,虽然只要给学校上交三分之一的学费和生活费,但就是这笔钱,家里也拿不出来。每到周末或假期,陈伟就会上山砍柴,到开学时自己再挑到学校抵生活费。有一次,他在山上砍柴时,不小心把刀砍在自己的脚趾上,至今都留下一个很深的伤疤。陈伟在学校特别爱好运动,课余时间,他最喜欢的就是打篮球,一双鞋基本只能穿一个星期,不是鞋底磨破了就是鞋尖开裂了。他为了给家里省钱,干脆赤足打篮球,一双脚先是磨破了皮磨出了血,后来都磨起老茧了,星期天他赤足走路回家时,踩在全是砂石的乡村小路上,一点也不觉得痛。

让陈伟记忆犹深的还有1954年的那场大水,学校操场上的积水中,漂着被洪水从教室冲出来的桌椅,他打着赤足,光着上身从洪水中把桌椅捞出来,免得被洪水冲走。虽然他马上就要毕业用不上这些桌椅,但学校的其它学生还要用这些课桌来上课。就在初中毕业时的那个暑假,陈伟被选调到江西省暑期全省团干班学习。他穿着一双木板拖鞋,先从湖口坐小木船到九江,然后从九江坐火车到南昌。没想到的是,陈伟在坐船的过程中,他洗钢笔时不小心把笔尖弄坏了,更倒霉的是到学习班没两天,木板拖鞋上的一根鞋带也断了。钢笔坏了,他用铅笔做记录,但鞋子坏了,他不能像在初中那样,光着脚走路。实在没办法了,他只好写信给家里求援。父亲跑了几家才借到两元钱,又花两角钱的邮寄费,才把一元八角钱寄到陈伟手中,解了燃眉之急。

陈伟到流泗当副书记时,家里已经有了4个小孩,加上他母亲要帮忙带孩子,便与他们住在了一起,一家7人就靠他们夫妻二人50多元的工资生活,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家里的餐桌都是他自己找几块木板用钉子钉在一起做的。既没有像样的家具,也没有多余的钱。从读书到参加工作,陈伟一直不讲究吃穿,他年轻的时候就喜欢穿一身军装,退休后他才穿一些品牌衣服,但都是几个子女买给他的。办学后,他基本就住在学校的宿舍里,在九江市区的家还是政府分的一套已有40多年历史的旧房子,既没有装修,也没有什么值钱的摆设。

也许是一直过着简朴节俭的生活,陈伟从来不喜欢讲排场,能在学校食堂请吃的客人,他绝对不安排到外面吃饭。有时他在外面餐馆招待客人,吃剩的菜他也会打包带回家。碰到别人请他吃饭,他便一再强调随便点些菜就行,不要太浪费,他常说:“你看外国总统宴请中国领导时,都只是一些甜点与小菜,人家远比我们富足,但他们绝不浪费不讲排场,我们就要向人家学这个。”

比起大鱼大肉的奢侈,陈伟更愿意在学校吃食堂,在家里吃清茶淡饭,这样让他觉得更舒坦。如果不是当年辞去领导职务南下广州,陈伟很可能不会选择经商,自然也就不会与金钱产生太多的联系。小时候家里穷,让陈伟知道金钱重要性的同时,也知道赚钱的不易。他参加工作后,在那个物质不丰富、需求不多、贫富差距不大的年代,虽然家里日子过得不是很宽裕,但也不会缺钱用,他对金钱从来也没有那么强烈的欲望,以至于他的理想、目标也不是以金钱为唯一的目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