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教育婚姻育儿

那天,我把孩子烫掉了一块皮…

2018-05-15  本文已影响0人  予薇

01 往事不堪回首

那天,我把孩子烫掉了一块皮…

那天晚上,孩子要吃东西,我泡好热乎乎的麦片,然后放在餐椅上。

因为告知她东西很烫,孩子惯例的在等待。

然而我自己一个转身却打翻了那杯热饮,全部洒在她的腿上。

瞬间,哭声震天,我惊慌数秒,反应过来赶紧边脱掉她的衣服边冲向洗手间。

用凉水冲洗烫伤的地方,孩子一边哭泣一边喊疼,难过的语调说:妈妈,是我太不小心了!

我看着孩子泪汪汪的眼睛,几近心碎的说:宝贝,不是你的错,是妈妈不小心打翻了食物,烫伤了你,对不起!

看着脱皮的伤口,心如刀割。

赶紧用柔软的纱布包裹着冰块,冷敷在受伤的地方,以减轻灼热之痛。

躺在怀里的小人儿还在啜泣。

我打电话给先生,催促他回家,尽快带孩子去医院处理伤口,以避免伤势的深浅度有变。

终于等来急急忙忙到家的先生,看着受伤的孩子,他满脸的心疼与怜惜,简单问了我事由后,就抱起孩子出门了。

先生一贯的理智与周全让我恢复了平静,简单收拾就奔向医院。

因为是急诊,一路流程下来,加上先生的默契,很快就处理完了伤口,孩子也在爸爸的怀里破涕为笑。

两父女还轻唱起《小星星》 此幕却让我鼻头一酸,泪眼婆娑。

02 挫折教育正当时

接下来的每天,都需要去医院换药。

南方的初夏,已经酷热难耐,对于第一个阶段的伤口恢复甚是让我堪忧。

然而第二天的小朋友就拖着伤腿元气满满了,在房间里跑来跑去。

做孩子真好,简单、纯粹。

下午带她回医院换药。

遇到一个脾气差、甚是急躁的护士,言语不善、护理动作极其粗暴:剪刀刮皮,糙手抹药,绑的绷带一走就掉。

整个过程我和她倍受煎熬,她哭天抢地,我心刺刺的疼。

比起受伤当晚处理伤口的护士小姐,恨的我咬牙切齿,大有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痛苦。

跟先生商量后,我决定自己来为她换药,把曾经学习的简单护理知识又温习了一遍。

除了身体的照料,更重要的是,我要如何让她坦然面对接下来的问题。

很明显,她害怕,甚至拒绝别人碰她伤口。

这恰是孩子挫折教育的契机,体验挫折,直面困难,解决问题。

挫折教育——这个词其实并不陌生,比如乐嘉带四岁女儿暴走76公里沙漠的故事。

然而,很多人对挫折教育有误解。

一边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呵护备至,包揽一切,又另寻他法,费尽心思为孩子创造挫折体验的机会。

那天,我把孩子烫掉了一块皮…

孩子蹒跚学步,摔跤了,立马抱起孩子,问长问短。

孩子去打预防针,连哄带骗的跟孩子说:不打针,不会痛。

下雨天,风吹雨打,你看了看天,跟孩子说:要不今天别去上课了,我们跟老师请个假。

举不胜举。

生活中,从来都不缺问题和挫折,大人如此,孩子亦然。

但往往在面对孩子成长的幽暗时,父母选择自欺,甚至欺人,绕道而行。

所以孩子既没有学到如何面对问题,更无从参照解决问题的方法。

03 挫折教育就是放手

其实,最好的挫折教育就是放手让孩子直面问题,生活从来不易,过度粉饰就是逃避。

每次带孩子去打预防针,见到很多的爸爸妈妈都跟孩子说:不疼的,一点都不疼!

“我们不是去打针的,是检查身体。”

结果一针下去,孩子哇哇大哭,既是因为不知如何面对疼痛,也是对父母欺骗自己的愤怒。

打针明明就会痛啊!

为黄豆处理伤口的时候,她怯怯的问:妈妈,会好痛的,我不要换药,怎么样?

我真诚的看着她回答:是的,是会有一点不舒服,但是请你相信妈妈,一定会处理好的。

直面问题反而会让孩子提前做好准备,不至于猝不及防的害怕。

那天,我把孩子烫掉了一块皮…

第一次处理伤口的时候,动作生硬,为了能更好的把握接下来的局面。

和她玩起了角色互换的游戏,她是护士,全家人都变成她的小病人,准备了纱布、剪刀、棉签、水、润肤乳等等可模拟操作的护理工具,然后躺在沙发上,听从她的处理。

原来凉凉的水用棉球在皮肤上擦拭的时候,真的很不舒服。

所以可想而知,每次用酒精棉球擦拭创面她会有多难受。

我:不舒服呀,我不要。(大喊)

她:我知道这很难,但是我会轻轻的。

我:好了没有啊,好痛啊。

她:请你再等一会儿,马上就好了。(她又急又笑着安慰的样子)

就这样,我在体验中深刻的同理了她的感受,而她也在游戏中疗愈了对受伤和护理的恐惧、紧张。

接下来的时光,我们合作的一次比一次好。

04 挫折面前,我们在一起

当孩子遇到挫折时,诚恳的告诉孩子真相,同时,让孩子知道,任何时候,爸爸妈妈和你一起面对。

孩子之所以对打预防针充满恐惧,很多时候,跟父母处理方式有很大关系。

面对扎针的痛苦,多数时候,父母说的语言都是指令性的。

把孩子推到对立面,和医生一起。

然后命令孩子“请坐好,不要动!你不要看医生等等诸如此类。

这些对于缓解疼痛于事无补,反而让孩子陷入孤立无援的错觉。

此刻孩子需要的是共情,即你知道我很害怕。

当孩子被困难打败的时候,他需要的是层层剥茧,引导他分析失败的原因。

那天,我把孩子烫掉了一块皮…

弱者心态不可取。

我们如何对待受伤后的孩子,直接影响孩子如何看待自己。

很多时候,父母会出于自责和愧疚,比如我是这次意外的罪魁祸首。

按惯例来说,我会用更多的爱来弥补孩子。

往往弥补的心态会混淆爱与规则的界限。

受伤了,孩子可以罔顾以往生活规律,哪怕能力范围内的事情也由父母代劳;

跟小朋友玩耍,明目张胆的以受伤为借口欺负小朋友;

做错了事情也不需要负任何责任;

玩具搭不好了,就哭着打妈妈,打到笑为止…

孩子伤养好了,娇气的毛病也来了。

甚至可能会让孩子误判:你看我生病了,妈妈对我这么好。那我以后就装病…

因为泛滥的怜悯心,对弱者需求抱以无界限的满足,这不是无条件的爱孩子,这是有条件的纵容和溺爱。

我并非冷血,我的宗旨是既要悉心照料孩子,又要把握界限,让孩子积极面对困难,在体验中学会坚强和勇气。

如果无法回到意外发生前,那么意外后的态度和方式才是孩子挫折体验的最大收获。

为人父母一场,无法护孩子一生周全,唯有面对人生酸甜苦辣时的态度和能力方可深入骨髓,伴其一生,而这,便是父母子女一场对彼此最好的馈赠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