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海里的一盏明灯岁月如歌慧园书屋(收༵录༵原༵创༵)

风物长宜放眼量

2023-03-13  本文已影响0人  精进的医生

2023年3月13日  星期二  晴

稻盛和夫说:我站在一楼,有人骂我,我很生气。我站在十楼,有人骂我,我听不清,还以为他在跟我打招呼。我站在100楼,有人骂我我放眼望去,只有风景。一个人之所以会痛苦,是因为他没有高度。高度不够,看到的都是问题,格局太小,纠结的都是鸡毛蒜皮。放大你的格局,你的人生将会不可限量。

看来,我们凡夫俗子的许多烦恼,皆是因为我们的格局小了,难怪孔子说:“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而杜甫要“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来提升自己。

把境界提高一个层次,或者说拥有更大的格局和高度,也就是说慢慢将自己的心量放大,心中的世界大了,生活中解决不完的问题自然就小了,以前困扰自己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

当我们站在历史的高度、生命的高度、宇宙的高度,当我们逐渐感受到生命万物的同一性,当我们掌握到世间万物的规律的时候,我们的视野自然不会只局限于“一棵树”,而忽略了身后的整片“森林”。

当我们站在山顶,此刻我们就会发现,曾经令我们无法安睡的烦恼,都不过是山腰的薄雾,太阳一出来,就自然而然地散去了。

站得高看得远,心就大了,事儿,事就小了。翻山越岭攀爬到一定高度的人感悟到:这世间除了生死,都是小事。而站在宇宙的高度看人世间的庄子说:生亦何欢,死亦何苦。他的境界更高远,他认为生死都是无差别的,活着有什么值得欢乐的,死后又有什么痛苦呢?生死都是平常事,无所畏惧了。

所有的事,所有的烦恼,都是达不到一定高度,视野受到限制,由心产生的。当我们站在足够的高度就能达到心外无物的境界,就是说倘若没有心的感知,则万事万物在心里就是寂静的,倘若此心无所畏惧,则外在的所谓打击丝毫起不了作用。

提到“心外无物”的王阳明一生都在践行自己的理论。王阳明第二次会试落榜了,朋友们都来劝他,王阳明平静地说道:“你们都以落第为耻,我却以落第动心为耻。”

古时候落榜对读书人而言是天大的事情,那个时候“学而优则仕”,读书就是为了当官,考不取意味着官场的门对他关闭,仕途从此变得一片晦暗,人生也就失去了意义。然而在王阳明看来落第无所谓,动心才是个问题。

第二次落第时王阳明已经28岁了,要到而立之年了却没能立起来,他却不为所动,这是因为他人生的目的不是为了当官,不是为了飞黄腾达,而是做圣贤。他站的高度就不一样,他站在“立言、立功、立德”的圣人的高度,就拥有了一颗强大的内心,不为外界的打压所动,不惧任何风雨。

人这一生要经历很多磨难,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逆境时只有提升自己的境界,保持此心不动,才能方寸不乱,应对自如。王阳明以圣人的高度才能达到“此心不动”,就能打扫心上的灰尘杂念,去除私心杂念,排除不良情绪,专注于良知。站得高便可达天堂逍遥,站的低可能沦陷到地狱,地狱天堂全在你所处的高度。

那么如何让自己站得高,拥有大境界呢?对我们普通人而言,首先是有个好心态。心态平和,情绪稳定,不要老是抱怨,怨天尤人丝毫没有作用,有问题尽量就事论事,保持客观,对他人多些宽容和理解,对自己也不要求全责备。

记得在北京学习的时候,一位教授很喜欢养花,在办公室里养了很多花儿,有一次她外出学习一段时间,把花交给学生交待其好好照料。有一次,这学生一不小心将一盆花就摔坏了,她非常恐慌,等老师回来时,便向老师认错。

然而,老师回来后知道后,并没有生气,也没有责罚。他告诉学生说:“我种花,是为了美化环境,让心情愉悦,而不是为了生气才种花的。”学生这才放下忐忑的心。老师的心态真好,宽以待人,让周围的人都如浴春风。这样的老师带出来的学生境界当然会高的。

然后,保持学习的状态。读过的书、走过的路、经历的故事、看过的风景……都可以为我们成长助力,向书学,向人学,向事学,当内心变得充盈而富足,我们的高度、境界就完全不一样了,看待问题的方式也会有所转变,由狭隘变得更加宽广,由软弱变得更加坚定有力。

还有,要有自己的事业或兴趣爱好。人太闲,无所事事,就容易想东想西,甚至无事生非;当人忙起来,有自己的事业或兴趣爱好,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这时烦恼似乎没有立足之地,你也无暇去胡思乱想,光是顾着自己充实开心就够忙活了。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当我们站得更高,视野更开阔,心胸更宽广,格局更大,烦恼也会减少很多。人生苦短,何不放下许多执念和烦恼,让自己活得更轻松快乐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