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茶心得中国传统文化

习茶笔记之易武晒红

2016-07-31  本文已影响250人  废话宅女

易武晒红收到好久了,之前泡过一次,薯香明显,蜜香浓郁,还带阳光的味道,今天睡了一下午,听说有地震,但是弱弱的表示毫无感觉,无感也好,翻出易武晒红喝一喝~

泡茶器:段泥壶 250CC

习茶笔记之易武晒红

投茶量:8 g

(忘记拍了,下次要改进~)

水:农夫山泉 (上一次用了昆仑山)

烧水壶 :不觉堂 1200CC (烧水量为 400CC)

烧水炉 :电陶炉

公道杯 :

前两道 漫叶玻璃公道杯 250CC(容量不匹配,属于选器没上心,下次改进)

之后 一屋窑玻璃公道杯 400CC

茶杯 :

云南建水紫陶

习茶笔记之易武晒红

云南柴烧

习茶笔记之易武晒红

宜兴段泥杯

习茶笔记之易武晒红

景德镇瓷斗笠杯

习茶笔记之易武晒红

景德镇瓷杯

习茶笔记之易武晒红

景德镇手握杯

习茶笔记之易武晒红

水温 :90度左右(水烧开温杯,温壶结束,个人感觉应该90度左右)

冲泡调整:

本次冲泡前两道有微酸,为红茶发酵过度,但第一次冲泡没有任何酸味,应该是来到深圳之后高温高湿的气候导致晒红加速发酵所致;后面尝试降低水温,酸味被掩藏了。

香气:

建水紫陶杯中茶汤香味几乎不可闻;云南柴烧杯中蜜香薯香明显;段泥杯中蜜香和薯香香气平和;瓷杯在前两泡均能闻到微酸与蜜香混合,降低水温之后酸味消失。

滋味:

建水紫陶杯中茶汤干,不顺滑,感受不到蜜香和薯香;云南柴烧杯中茶汤顺滑,入口顺滑,蜜香和薯香显;瓷杯均感受蜜香和薯香显,但顺滑度不如云南柴烧杯

耐泡度 :12泡

习茶笔记之易武晒红

叶底  :有点干硬,有嫩茎

习茶笔记之易武晒红

总结:易武晒红有微微的阳光味道,这应该是与晒红工艺有关;茶汤不够醇厚,应该是与树龄和采摘季节相关,个人判断这茶应该是5月中旬采摘制作,混采树龄在两百年之下的茶菁(经证实,吃茶为4月3日做,但去年冬天云南下了几场雪,今年春雨水也多,加上我泡茶时为了避开酸味而可以降低水温,所以香气略弱)。

习茶心得:对易武茶其实没有概念,看书也看不明白,习茶还是要多尝试,身体的感知最直接,让茶自己说话,易武晒红给我的感觉就是甘度极好,但是和桐木关红茶的甘又不是同一种感受。不同材质的茶器对茶汤香气滋味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瓷器最能体现茶本身的优缺点,紫砂和云南柴烧陶比较能掩盖茶的一些瑕疵,比如酸,同时感觉云南柴烧比较能提高茶汤的顺滑度和茶汤的粘稠度。

后记:爪机拍照很失真,纠结于是不是要入一个单反,但是想到一句话“玩单反,穷三代”,对于一个工薪族的我来说是要好好考虑的,话说下次可以找一个专门的免费摄影师(小茗同学是不是会高兴呢?她已经说了好多次要拍,可是我们住得太远啦)。对于我这样的“挨踢”人来说,每周有这样一个习茶时间是该好好珍惜的~请别说我宅,有同好也可以约啊,大家一起习茶也是很愉快的(好像大家都很嫌弃我的龟毛和挑剔~)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