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上风波
今天,发生了一件特别让人尴尬的事。
上课时讲人物外貌描写对表现人物特点的作用,举了《骆驼祥子》中祥子外貌描写的例子,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其中有这样几句:“(祥子)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儿粗"。在这段描写中,作者把祥子作为重体力劳动者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我让学生先自己品味——头发特别短,是因为出汗以后好清洗,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说明祥子瘦,而在瘦的情况下脖子却与头几乎一边粗——说明他因为常年拉车,所以使力的部分很强壮。这时,一个女生举了手:“老师,我看你的脖子也挺粗的。"气得我差点吐出一口老血来。
照常理,我不应该生气,毕竟不能和一个孩子过分计较,但我没想到她说话是如此的没有分寸。盯着她我沉默了几秒钟,然后强压下怒火:"我脖子粗是因为我胖,怎么了?"那孩子低下头偷偷笑,我的怒气一下子被勾了上来,我突然觉得她和我说这话,并非是和我在探讨学问,而是她故意挑衅,我一下严厉了起来:“我本来以为你上课总喜欢跑偏,说些奇奇怪怪的话,是因为你性格活泼,现在我才明白,原来你这孩子缺乏分寸。你不知道要学会尊重人吗?"
也许我的语气过于严厉,神情也过于严峻,那孩子终于收起了恶作剧后得意的笑,把头深深得低了下去。
也许,从教育的宽容角度讲,我这样做,似乎有些小题大作。如果从解决课堂危机的技巧上讲,我应该借这个机会讲一讲在同样类似的外貌描写中如何区分不同的人物特点,从而把这种尴尬掩饰过去。但此时,我不想宽容她,也不想纵容于她。明显的,她是借机取笑并挑衅于我,用委婉的方式解决,只能暂时消除尴尬,但未必能让她真正认识到她的错误。与人交往,应该有分寸感,我认为,这是她这一次挑衅我应该获取的认识,不仅对我应是如此,即使将来走上社会也应该是如此。
教育,有时候应该是宽容的,讲究技巧的,就像写文章,不妨用用曲笔,但有时候,也需要急风骤雨。孩子,是单纯的,但并非所有的错误都是无心之失。有时候,他在尝试突破底线。如果在他尝试突破底线时还不突然喝止,还再遮遮掩掩地讲究技巧,难免会有买椟还珠之嫌。况且,领悟亦是需要天分的。想当初孙悟空学艺之时,菩提祖师在孙悟空头上敲了三下,孙悟空便晓得了半夜三更去找师傅,方才学得上天入地腾云驾雾七十二般变化的绝技,但如果菩提祖师在他所有的徒弟头上敲三下,是不是百分百的徒弟都能领悟师傅的用意呢?我看未必。
所以,该委婉暗示时不妨委婉,该当头棒喝时决不手软,这应该也可以算作是另一种形式的因材施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