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02

2019-03-02  本文已影响0人  谢中用

超级社区(四)

如何设计线下的“得到”社区?

“得到”是一款提供知识服务的app,用其创始人罗振宇老师的话讲:得到是一所正在探索中的未来大学。

与过去所有大学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一个提供线上教育的平台,这让学习变得更加自主、便捷,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随时随地的学习,我个人的很多知识便来源于此。

作为一名“得到”的用户,同时作为一名建筑设计师,自然是对设计一个线下的“得到社区”有所想象。为什么要做线下的“得到社区”了?首先是因为其团队曾公开表达过,未来的得到是线上线下相融合。接下来说说我个人的理解,为什么要有线下的“得到社区”?

因为人们不仅仅需要知识,更需要的是拥有共同知识的人之间的关系。知识只是一种工具,利用这种工具形成更有效的合作,提高生产力,获得竞争上的优势才是目的。

合作必须要有平台,过去的学校、公司、市场就是提供给人们达成合作的平台。学校提供人们学习交流、课题研究,公司提供人们设计研发、生产产品,而市场则是提供生产者与消费者合作的平台(购物中心的各种餐饮店,服装店等就是市场)。当然,其实家庭也可看成是平台,只不过我在上一篇就讲过,因为学校、公司、市场的出现,家庭这个平台正在衰落,目前仅仅就是一个提供居住的场所。


既然已有上述的这些平台(或者叫社区),为什么还要做“得到社区”呢?这是因为出现了一个非常大的变量,就是互联网让一切信息都可以在线化,不管是学习、工作、还是购买商品,反正一切需要与他人进行信息交流的都可以在线上完成,既方便快捷,传播的范围还广,效率更高。这导致过去学校的教室、公司的办公室、或者是商店的门面正在变得没那么重要,你在家里也可以办公、学习和购物,有手机或电脑就行。

学校、公司、市场过去之所以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方便信息的传播,促进人们的交流合作,互联网的出现让这些场所变得有点多余。当然,这并不是说平台已经不需要了,每个人都去到自己房间里面线上操作。平台的作用首先是把人聚集到一起,形成分工合作,没有这种聚集,你家楼下的各种商店就不可能存在。其次,聚集在一起不仅仅只是分工合作,更是一种情感上的联系,等于说我要知道有你这么个人的存在,经常能见到你,这样才能产生基础的信任,有这种基础的信任才放心将更多的信息交流转移到线上。这也是各种平台的功能虽然有点多余,但依然存在的原因。

既然平台必不可少,可是有那么多平台有很多余,我们是不是可以重新想象一种平台(社区),比如将学校、公司、市场、住宅融为一体,以便能共享一些功能,去掉那些多余的功能,这样要么就是大幅的节省成本,要么就是提高社区的服务和质量,让性能更强。

罗振宇老师经常曰:“得到”所做的一切都是为用户赋能,出于“赋能”这个目的,我才认为设计一种全新的,集多功能于一体的“得到社区”非常必要。更重要的是它能反过来促进得到app的发展,得到app一直以来都只是小众用户,其实并不是说大多数人都不愿意学习,每个人都有创造的欲望,有更高的生活追求,这就是学习的原动力,关键是这一切都是有成本的,在过去这个成本就是昂贵的学费、以及需要为此付出的大量时间,除了少数有足够多资源或是天赋的人,大部分人的生活是要先解决温饱问题,即使这样,人们一有空就会发微信、抖音、玩游戏,这不就是在以最低的成本满足创造欲吗?但如果是想通过创造一个产品或服务获得收益,就没那么简单了,不仅需要长期的学习训练,还需要有平台提供支撑,它的成本很高。得到app的出现应该说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习的成本:学费变低了、学习更方便、学习的内容也更便于掌握。但这还不够,想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本必需一降再降,要把发明创造的门槛搞得足够低。所以除了降低线上的学习成本外,还需要有低成本高性能的线下社区,促进人们交流合作。

要怎样设计这个高性价比的线下社区了?就是上面说的将居住、学习、工作和消费的功能融为一体。听起来好像会有大动作,实际上非常简单,它的关键设计点只有一个,具体操作如下:在现有的住宅区(包括商品房、公寓、酒店、宿舍等凡是提供给人们居住的场所)中加入一个或者多个公共区域,在公共区域中放置一些桌椅沙发,就这样,非常简单。或者我换一种方式描述,将商品住宅楼中,我们家里的客厅共享出来,把它变成一个更大的,由多个家庭或个人共享的客厅。就这样!

你可能有疑问,得到不是一所大学吗?怎么把它的线下社区弄得跟开公寓、酒店似的?因为上面说的,由于互联网、手机、电脑以及各种app的出现,导致人和人之间的一切信息交流都可以在线完成,随着即将到来的5g时代,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各种软硬件的升级,在线化的程度只会越来越深,这意味着我们可以在自己的房间里隔着屏幕与所有人协作,公共区域则是为了促进人们在线下的情感联系。所以,是因为有了线上和线下的融合,才做出这样的设计,它具备学校的功能,同时也可以办公和居住。这将会极大的降低成本,这里说的成本不仅仅指费用,还包括不用在家庭、学校、公司、市场之间来回往返的时间成本,更重要的是它会配合得到app,促进更多陌生人之间的交流,增加信任度,降低合作的成本。

通过融合去除掉多余的部分后,不仅性能会更强,价格相对来说还会变低。请记住这句话,这是我总结出的第一性原理。

其实这种住宅加公共客厅的社区形式早已出现,青年旅舍和创客公寓不就是这样子吗?太阳底下无新事,一切未来的趋势早已在我们不太注意的地方悄悄生长。“得到社区”就是要在此基础上,长得更成熟一点,让品质更好一点。当然,其属性和定位也会随之改变,它将不再是过去的旅馆和公寓,而是社区。

什么是更好的品质?我这里是有严格定义的:和上面所说的关键设计点的逻辑一脉相承,凡是通过多功能融合,去掉了多余的部分(两者缺一不可),能提升性价比的,就叫高品质。从宏观的整个社区,到微观的每一个房间,再到组成房间的每一块地板砖、一张床、一张桌子、一部电脑等,都是如此。比如说这个社区里面的每个小房间,因为有了互联网,有了得到app,就可以去除掉过去房间里面的书柜,因为在线化让社交场合少了,换洗的衣服也会变少,所以衣柜也可以去掉。如果有好的空调系统、新风系统,就没必要在房间里面摆放植物,如果这个社区本身就足够丰富,那就没必要再摆放各种装饰品,如果去掉各种物品后房间变空了,就没必要那么大的房间面积。你看!这都是因为有了新的功能融合后,让过去的很多东西变没用了。其实,小到一块地板砖也是如此,高品质的地板砖往住更有韧性、更轻更薄,这就是多种原材料融合,去掉多余的部分后导致的结果,和上面逻辑是相通的,只不过地板砖是微观层面的,一个房间、一个社区则是宏观层面的。不管是微观还是宏观,凡是通过多功能融合,去掉了多余的部分后,能让性能更强,价格相对来说还有所下降的,就是高品质。

上面这段话意味着,整个设计是有一个大方向的:从宏观到微观层面,都是朝着融合度越来越高,品质越来越好的方向。尽管如此,但要落实成具体的解决方案,会受到诸多的条件限制比如:资金、技术、政策或者是人们的价值判断等,这就要求能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找到平衡点,给出具有相对优势的解决方案。当然,我知识有限,只能给出一个大致的轮廓,以及解释为什么这样做的原因,至于说具体方案肯定是需要更多人的合作。

这个轮廓的关键就是上面说的住宅加公共区城,通过手机电脑等设备连入互联网之后,能同时满足人们居住、学习、办公、消费功能,只要这个大的框架在,其它细节设计有一些偏差问题都不大。做出这样的设计安排,再配上500平米左右的规模,它的价值就已经凸显,是立马就可以去做的。之所以规模不大,因为技术需要积累,并且有没有市场我说了不算,要试了才知道。你看,这就是来自现实条件的限制。

在理想情况下,规模肯定是越大越好,大规模是高质量、或者说高融合度的前提。如果规模足够大,能够容纳的人也就多,这样就可以把餐饮融入进来,因为有公共区域,又可以手机点餐送到房间里面吃,所以可以把餐厅去掉,只需要建一个厨房就可以,这就是多功能融合,去掉了多余的部分,提升了性价比,提升了整体质量。当然,这还只是在宏观层面的多功能融合,在微观层面的厨房样式、餐饮样式等,都有非常多的融合空间。再比如,当规模变大后,就可以做出多个不同的小社区样式,这能让更具优势和相对劣势的社区样式同时凸显出来,结果自然是把好的加以强化,不好的慢慢去除,要是没有足够的规模,就不会有足够的多样性,新的技术组合也就难以凸显。规模大还意味着,面对各种供应商,有更强的议价能力。

尽管说规模要尽可能大,但由于资金、技术、市场的限制,所以我给出了大概500平米左右的数。在这个社区内除了有住宅和公共区域外,还得有用于流通的通道(走廊),如果是上下两层,还会有楼梯。在住宅、公共区域和通道这三者间,也要尽量考虑它们的平衡,例如:每个房间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大了浪费空间,小了会让空间显得闭塞。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多了会导致公共区域和通道的空间不够用,少了当然就是对资源利用不足。反正就是该有的一点也不要少,不该有的多一点也不要。这和上面说的多功能融合的目的一样,都是为了让价值最大化,不同之处在于一个是从质量的角度,一个是从面积大小的角度,就如同一件衣服好不好,不仅要看它的质地,还得看它穿着合不合身。在更微观的层面也是如此,不管是床、桌椅还是地板砖,都要考虑其大小多少的平衡。

想要进一步提升价值,除了上面所述之外,还应该有多样性的设计。如果说多功能是对空间的融合,多样性则是在时间层面的融合。前者是满足一个人的不同需求,后者则是要满足不同人之间的不同需求。

每个人都是不一样,有性别、年龄、性格的差异,贫富程度的差异,特别是由认知能力导致价值判断的差异。这些差异之所以存在,因为世界是不断演化的,永远都会有新的技术通过融合被创造出来,永远都会有新人想要获得更强的能力而选择新技术。正如这个500平米的社区,就是各种社区样式不断演化的结果,是一座城市多样性的体现。同样,在这个哪怕只有500平的社区内,也应该尽可能的呈现出多样性,是在大的多样性之下的小多样性。

怎样构建这个社区的多样性呢?我们先得把它分成几个小的区域,如同一座城市有不同的城区。怎么划分、分出多少个可以根据不同情况灵活处理,重要的是要先以区域为单位来考虑多样性,最后才考虑微观层面的一张桌子,一块地板砖的不同。

下面,我来列举一些可能会存在的不同之处。例如:把一个区域的房间都配置独立卫生间,另一个区域则做成公共卫生间。再比如:在一个区域里,把原来的一个房间分拆成两个更小的房间,一个里面只有一张床用来睡觉,另一个里面则是一套桌椅和电脑等设备,用来学习和工作。再比如:在一个区域的房间内,放置一种新研发的自动化多功能椅,这张椅子即可以用于学习和办公,当你想睡觉的时候,它又可以变成一张床等等……。好吧!上述举例只是为了方便对多样性的描述,不一定可行。在每个区域之下,又可以继续细分出更多不同的小区域:有的房间是封闭的,有的可以做成半开放的。可以做出不同大小颜色的房间等等。当然,细分到更微观层面,每一张桌椅、床、地板砖等都可以做出多样性的处理。

受篇幅所限,诸多细节在此就不展开,我把它总结成下面几条。第一:不管是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一切不同都可以看成是形状、色彩、材质和大小的不同。第二:不能为了多样性而多样性,多样性的存在肯定是因为每种技术都各有优劣,难分高下,是为了满足不同人的不同偏好,因此不会有非常大差异的多样性。第三:多样性的好处不仅仅是满足不同人的不同需求,更重要的是呈现出一条技术逐渐演化的轨迹,这能让新技术更容易被发明出来。第四:多样性虽然能提升价值,但是有成本,一样东西肯定是批量生产更便宜,所以这里也会有个平衡点,我认为它和多功能融合程度是正相关的。第五:多功能和多样性的融合程度越高,这个社区就越有活力。

说到这里,整个社区的轮廓就描绘完了,我是用“融合”这一个概念把它串起来的。融合有两个维度,一个是多功能融合,一个是多样性融合,这两个维度的融合在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同时展开。当然,想要达到最优效果,在各个方面还要尽量保持平衡。

最后,我们来给它选个地址,肯定是要选离目标用户近的地方。什么样的用户群体会选择这种社区呢?应该用不着过多分析,凭感觉就可以把他们框定出来,大概特征如下:年轻的、没有过多存量的人,好学习、想创业的人,对新事物敏感、有一定判断能力的人,开放的、愿意和别人共享价值的人等等。

这个群体大多一定是在一二线城市,大概率上也会是得到app的用户。由于这些人分布在城市的不同角落,所以应该选交通便利的地方(要靠近地铁)。只要是房子都可以考虑,不管是住宅房、办公房还是商铺,关键是要看哪个更有价值,我目前的判断是商铺价值可能更大。

到此为止,更多解释留待后续更新。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