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上哪首是哪首,我是这样教孩子学古诗的 挖野草,挖出一棵
钻草地、活泥巴,是MMD生平第一大爱好。
这天,他风尘仆仆地飞跑出草地,攥着两棵仅仅长了“一簇”松针的小松树苗,兴奋地说:“我发现了新物种!这种草我在这片草坪里从来没见过。”
我%……&*#@
于是,我们一起学习了一首新诗。
小松 (唐)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我不赞成孩子背古诗不讲解的做法。我教MMD古诗,不仅讲解诗词的内容,而且连古诗的意境、背景,甚至语法(如果我知道的话),全都讲一遍。不过,我会和孩子讲清楚,这些内容是大孩子才会学到的,如果你觉得听不懂也没关系;要是不想听,可以直接和妈妈说,妈妈就不讲了。而且,妈妈也有可能讲错,欢迎MMD指出来。
“自小刺头深草里”,说的是松树苗小的时候,长得像个“刺头”——针叶嘛。它藏在高高的、深深的草里面,很不起眼。
“而今渐觉出蓬蒿”,讲的是小松苗长大了,杜荀鹤渐渐觉得它从草里冒出头来了,小松苗比草还高了。蓬蒿,是蓬草和蒿草,这里是杂草的意思。现在的蓬蒿,也叫蒿子秆,我们经常用它来涮火锅,或者清炒蒜蓉蒿子秆。不过,杜荀鹤说的不是这种好吃的蓬蒿。他说的蓬蒿,应该和李白说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是一种植物,毕竟他俩都是唐朝的嘛。其实,直到今天,我们还是会把很多种杂草统称为“蒿子”,比如水边长的带一点特殊气味、晾干后夏天可以点燃熏蚊子的草。
“时人不识凌云木”:时人,说的就是我们这样的人了——当时,我们认不出这是可以凌云的木头。我们俩也把它当成新品种的草了,哈哈。凌云,就是凌驾于云彩之上,比云还高。
“直待凌云始道高”,一直等到它“凌云”了,我们才开始惊呼“哇塞!真高呀”。待,是“等到,等着”的意思。孙悟空说:“待俺老孙打探打探。”意思就是:“等我去打探打探。”
古时候的人,特别喜欢松树。他们觉得松树可以傲风雪。天寒地冻的时候,别的树都落叶了,只有松树还绿着。就好像英雄,遇到困难,大部分人都退缩了,英雄们却能坚守初心。
杜荀鹤可能觉得自己就像一株小松树,他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展露出了才华,可是他出身寒微,很多人看不起他,“不识凌云木”。于是,杜荀鹤说:“等着瞧吧,等我长成大树的时候,你们就该惊叹啦。”——直待凌云始道高。
然而,非常遗憾,杜荀鹤一生潦倒,数次到长安应考,都没考及格。后来,他终于及格了,中了个进士,却没有官做。这有一点像我们今天的人,拿到了硕士学位,却没找到工作。杜荀鹤只好回家赋闲。虽然没有当官,杜荀鹤写了好多好多诗,这些诗流传了一千多年,直到今天我们还在读。你能想象,你写了一篇作文,直到3018年还有人喜欢读吗?所以,我觉得,杜荀鹤很了不起,实现了“直待凌云始道高”的自我预言。
以前的人评价杜荀鹤,都是带一点遗憾的,觉得杜荀鹤才华横溢,却没有当官。在中国古代,人们认为当官才是最好的出路,是最光彩的。但是妈妈是一千年以后的人,所以妈妈不这么想。我们现在的人认为,活出自我的人是最爽的。宋代苏轼的“一蓑烟雨任平生”是妈妈喜欢的境界。这首词咱们下次再讲。
下面说回杜荀鹤。我们借用一下王芳阿姨的办法,把李白的出生年份作为参照,比较一下杜荀鹤和李白的辈分。李白是701年生人,杜荀鹤则是846年,比李白小了整整145岁。如果按照20年是一代人的话,李杜二人差了7代人还多。李白生得早,赶上了大唐盛世,文风豪迈、旷达。杜荀鹤生在了唐朝末年,政治昏暗,他想反映民生疾苦,所以走了现实主义路线,文笔也简明通俗。你更喜欢谁呢?如果让你写一首小诗,你打算采用哪一种风格?
Tip:晚上,我发现MMD用捡回家的烂叶子做了一幅手工叶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