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产品设计

【人物访谈】小米生态链高级产品总监李创奇:我只是善用了上天给的好

2017-12-29  本文已影响776人  马力_可能性与大设计

李创奇:小米生态链高级产品总监

李创奇老师是一个神人,几乎呆过的每家公司,在他离开后没过多久,公司要么被并购要么就上市了。去年传闻有人在私下里众筹让他离开现在的公司……

更神的是,每一次跳槽都恰到好处地跳到了当时的风口,怪不得他总说自己没什么特别的,就是运气好(什么时候好运能分给我一点……)

而采访李创奇老师也是有史以来最轻松愉悦的一次访谈,他的言语里透着一股玩世不恭和随性洒脱,实在是很好玩的一个人。

确实,人生如戏,Why so serious?

关于设计

Q:记得之前在 JJ Ying 的一期访谈节目上,你有提到之前王川在找你加入小米团队创业时问了你一个问题:设计是什么,以及什么样的设计是更好的设计?现在你的答案是什么。

A:并没有变化。超出预期,不同时代对于好设计的标准没有变化,只是消费者心里那条预期的金线一直在上升,借用习大大的话,「在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Q:你是如何理解交互设计里的 effective,什么样的设计算是 effective 呢?

A:很多年前,设计圈子里面扯过很久艺术和设计的区别。问过一个前辈什么是艺术?回答很简练,把一个简单的事情重复无数遍。

综合来看这些看似简单的重复的复制行为只是服务于艺术家个体,满足他个人诉求。

而设计行为也是有目标性的,他的目标是普罗大众,是不同的个体,利用大社会对于差异个体认知共性训练和影响,去判定一个设计是否满足了不同的个体的需求,设计面对广度的消费群体的有效性是设计区别于艺术的重要依据,有效性可以是判断设计性价比的重要依据。

任何设计都是有成本的,设计也是讲性价比的,这个成本包括生产成本和用户在认操作环节等等的成本,由于一个产品可能会影响到上千万的用户,所以在认知操作环节的成本在某种程度上更重要,这是设计的有效性的重要意义。

任何设计都是有效的,设计的有效性不是一个唯一数值,他有可能是正是零甚至是负。大家追求的是普世的正向交互设计有效性。大众的对于世界认知是一直在变化的,所以设计的有效性在不同的阶段判断的依据是不同的。Jony Ive 说过「不计代价,坚持某种曾经有效的功能,这种道路会导致失败」,设计师应该具备站在用户认知前沿不断审视自己设计有效性的能力。

Q:苹果算是交互设计领域的激进派,有时候会超前于用户的需求做一些颠覆性的设计,你是如何看待设计里的「激进派」和「保守派」?

A:激进和保守就像太极的阴阳鱼的关系,是相互对比,相互依存的。

不能用固定的保守派和激进派去划分设计群体,激进的涉及行为是在对未来方向确定性的的行为表现,反之,保守是对未来方向不确定性的求稳表现。

Apple 在使用众多新技术的看似激进表现,恰恰证明了他们在新技术的使用上有确定的可以对未来大众认知行为更加有效性的确切判断。

Q:在设计上曾经最让你感觉到惊艳的产品是什么?

随着经历和见识的积累,一个产品可以撩拨你心里的那个金线的难度越来越高,很难再让人不由得悸动一下,但是:

- 第一个其实不是广告,在去年年底,我拿到米家激光投影电视的第一台工程机,第一次点亮投射在家里的墙上,和后面带给身边的朋友们DEMO的时候,当绚丽的界面在墙壁上亮起来的时候,很多人会不由得“WOW~”.

-坚果Pro2:一个搭载 SmartisanOS 系统而且各方面都均衡的硬件还是很叫人心动的。

- 东京机场服务台盛放硬币盘子:普通的盘子不同,盘子底部有一层竖起来的细细的硅胶绒毛,让你在抓起硬币的时候不用尴尬的去扣,颠覆传统的认知,有谁去试过?

设计中如何沟通

Q:之前在访谈上听到李老师说,从交互设计师转行的经历会让你在跟与设计师沟通时会更注意表达策略,这算是好的一面,那这种“半路出家”会不会也有一些很容易踩进去的坑?

A:之前访谈的说法,是给自己可以和各种角色沟通迅速找到一个可以被信服的理由,看看就算了。可以肯定的一点,你和沟通对象有相似的的经历,会让你和他沟通的时候更容易找到共同语言。

譬如晚上吃饭的时候,做医生的我的表弟,给我讲了一个他们医学院的段子,在面对那些名词的时候,我完全 Get 不到那些点,一脸茫然。作为产品经理,你需要具备和各种角色沟通的能力。

从交互设计师到产品经理

Q:李老师当了8年的交互设计师后转行再去做了产品经理,再成为现在的生态链产品负责人。比较自己做交互设计师和做产品经理时,对“用户体验”的理解会有不同么,如果有的话不同点主要在哪?

A:和熟悉的朋友在一起,有时候会习惯性帮他们解决一些的小的设计问题,然后,总会嘚瑟地调侃,毕竟,我曾是神级的交互设计师嘛,这里可以弹幕吐槽

所以,遇到很多问题,根深蒂固的设计师思维依然会惯性驱动他们使用设计思维去思考,总会苛求体验的细节,但作为产品经理更需要平衡来自各方面的需求,应该说感谢小米文化里面对产品品质的苛求,让这些病态的产品经理有了生存的空间,换个团队估计都死了无数次了。

角色变化可以概括为从点到先到面的变化,也能能力和非能力曲线部分的增长基本一致。

角色的变化并不影响对用户体验的理解,但是,角色变化后,会提升你方案的落地能力,尤其是连续正确的至少比较正确的决策结果,会不断攀升的产品经理在整个团队中的信任感和存在感,包括用户体验部分。

如何选择行业

Q:在线教育、企业通信、智能硬件……基本上在每个行业刚进入风口的时候,李老师就进入了这个行业,你觉得自己这样开挂的经历可复制么,以及对现在刚毕业的学生选择行业会有怎样的建议?

A:在 JJ 的访谈上之所以会那么说,是想增加一点戏剧性。

运气,是不可复制的。而且说运气可以断绝了要回答,为什么你当时会做那样的判断的问题,省事。

我们每个时期都有很多通往成功的机会,并不是唯一的,何况在我的家族里,我是最落魄的一个。

Q:如果你的女儿将来也想成为一名设计师,你会对她说什么?

没有如果,当她反复考虑,并且确认的时候就让她去吧。我的任务就是让她反复地确信,她的选择是她喜欢的,而且愿意去坚持的,这个和她现在选择舞蹈并区别。

选择去学习并坚持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而且因此养活自己,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你的天分只是让你在起步和进步的时候是不是更高、更快,而不是更远。

非典型产品经理——小米生态链

Q:你之前说在小米生态链当产品经理其实和严格意义上的产品经理有一些区别,区别主要在哪,方便透露么?现在你每天最主要的工作是什么?

A:生态链产品经理存在的价值不是自己把一个个的产品做出来,而是把小米的价值观、方法论传播出去,让更多的生态链公司、团队能够少走弯路,快速成长,他们会参与一个生态链公司从创立、发展过程中的很多环节,现在想起来,这才是最好的创业培养摇篮,另外,我们还在找人。

每天的主要是工作就是找事、找人、找解决方案。

Q:在小米生态链曾经让你感觉最有成就感的一个项目是什么?

每一个。感谢生态链共事的同事们,让我有了任性去选择项目的自由,而且有在各个环节给力的配合。每一个项目都是看好她的未来,而愿意投入更多精力去做好她,当看到她们一步步成长并且发布的时候,没有那种领养的感觉,非常有把一个孩子拉扯大,而且还贼他妈的争气的感觉,有成就感。

当然,米家激光投影电视是最有挑战的一个。

Q:在接触了小米生态链这么多的产品之后,你觉得哪一些会很适合推荐给设计师?

A:大多数米家产品都适合推荐给所有对生活有那么一些追求的人,和你是不是设计师没有关系。

你们在问答里面刻意的划分群体,增加区隔和对立是不道德的。

对小米的价值认同感

Q:不管是在知乎还是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甚至连参加过的几次公开访谈,都能看到李老师在为小米产品站台,可以说是不遗余力了,什么原因促使了你对小米产生了这么深的认同感?

A:毕竟并不是壕二代,不能肆意买自己喜欢的好东西,最近流行说“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小米的产品就在我身边,除了自己亲历还有条件经常试用,那么使用过才有发言权,确实好的时候就去站台。

何况我还经常给锤子的产品站台,为我买的起或者有人肯送我体验的好产品站台是对自己信誉负责的表现不是么?老铁,没毛病。

再比如你什么时候看过我为某个房地产项目站过台么?没有,所以你们懂的。

快速问答:

Q:晚上睡觉前半小时都会用到哪些产品?

A:

米家激光投影电视

配合家里的媒体服务器、群辉NAS和小米路由器,躺在床上裹着被子享受影院般的追剧,把观影体验发挥到极致。

闪念胶囊

比起大爆炸,闪念胶囊才是Smartisan OS里面真正提高工作效率的神器,至少不是人人都有一个助理,就算有,也不会睡前半小时侍寝在你床边。

但是躺在床上的时候,往往是思绪爆发的时候,所谓的一念三千,闪念胶囊,能帮你尽可能抓到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坚果Pro2 新增的闪念胶囊物理按键,进一步提升了这一神器的效率。

小爱同学

空调、净化器、灯甚至第二天闹钟的管理,一句话的事

Q:日常作息大概是什么样的?几点睡几点起?

A:身体觉得困得扛不住了就睡,有时候会疲惫的恶心,这个时间点可能是晚上八九点,也可能凌晨三四点。

然后我有N个闹钟会从早上八点开始周期性闹铃,一直响到八点半,也会遇到,天亮的时候光线照进来就自然醒(出差)和闹了半个小时也不醒(周末在家)的时候

极其不健康且没有规律,这是从开始工作就开始的不良习惯,身体应该已经适应了,不建议有良好习惯的同学们复刻。

 + 设计师联盟 + 

「知群」的【人物专访】希望帮助更多中国的优秀设计师、产品经理发声,促进整个行业的发展,让更多的人得以受益。目前【人物专访】已经与刘云天滕磊、李创奇、JJ Ying、张海龙等众多国内资深设计师和产品人一起,如果你还有更多的推荐采访对象和问题,欢迎留言。

第一期 |刘云天:把哲思引入设计的首席体验师

第二期 |滕磊:想当漫画家的设计师,也是一个好的 CEO

第三期 |JJ Ying:我欣赏不把 『iPhone 7』写成 『iPhone7』的产品

第四期 | 党韬:最欣赏「不加戏」的设计师

第五期 |【人物专访】前 ARK 设计总监:交互设计的核心就是建立规则

第六期 |【人物专访】映客产品总监张涛:拥有技术「视野」,产品成长之路会更顺

第七期 |【人物专访】SENSORO 产品总监 huiter:懂点技术可以做出更优秀的决策

第八期 |【人物访谈】对话寺主人:不认输,你就赢了

想要对互联网有更多深入的了解,可以看下马力的可能性实验——知群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