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馆 | 成年人的每一天,都在被迫性表演

2021-08-10  本文已影响0人  国馆

我们都活成了影帝,唯独没有活成自己。

最近有一件事情让我特别感慨。

一个玩了十多年的朋友,第一次让我感到陌生。

那日几瓶啤酒下肚后,他第一次给我说了很多难以启齿的过往。

其实也不是多么荒唐的事情,无非就是曾经的无知伤害过一些人,一些人的无知伤害了他。

“感觉我的心是千疮百孔”。

如不是亲耳听到这句话,我断然不肯相信这是他说的。

过去十多年,我们见过很多面、聊过很久的天、去过很多地方,在我眼中的他始终都是一个情绪稳定的大人。

可没想到,在风平浪静的表面之下,却是暗流涌动。

多让人唏嘘啊!

相处十多年,我从来不知道在那些看不到的地方,他是一个全然相反的另一人。

但转念一想,对于其他人来说我又何尝不是如此。

生活中的每一天,好像都是在强迫性表演,身边朋友那么多,有几个人会拿真面目示人呢?

就像《圣经》里的这样一句话:“人的真面貌在肚子里”。

人的真面貌在肚子里,心理学将它称作是“角色效应”。

意思就是,不同角色下的我们,会有不同的性格与行为举止,快速融入角色这能帮我们胜任更多身份。

可若把这面目藏得太久,那人很有可能会从天使变成恶魔。

1971年,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做了这样一个实验。

他找来一群身心健康、青春洋溢的大学生,让他们分别扮演“狱卒”和“罪犯”。

为了模拟情景的逼真,津巴多让每个扮演囚犯的学生都穿上囚服、戴上手铐、还抹去他们原本的名字。

一开始,这些大学生们都很兴奋,不管是“囚犯”还是“狱卒”,大家都相处融洽并无大事发生。

可当大家逐渐进入角色时,情况一度陷入了不可控制的地步。

第一次,因为一个“囚犯”没有把被子叠整齐,“狱卒”主动使用了手中的权限,做出了相应的惩罚。

这一下,潘多拉的盒子打开了。

越往后,“狱卒”使用权限的频率就越高,惩罚手段也越狠毒,从关禁闭到身体虐待,甚至最后上升到了不让他们上厕所。

进入“狱卒”角色的大学生们,从天使变成了恶魔。

而最魔幻的地方,是另一批大学生们也已融入“囚犯”角色,他们心甘情愿接受着惩罚,哪怕精神都已变得不正常,也没有一个人出来反抗、叫停实验。

人的真面目都藏在肚子里。

陷入角色中的我们,都是拿着剧本的演员。

在角色的要求与期待中,我们会不自觉地磨掉身上的棱与角,努力让自己的一言一行与角色相匹配。

作为观众的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个被扮演的角色,而不是真真实实的个体。

明明同一个人,却常常割裂地让人匪夷所思。

把真面目藏在肚子里,对于我们个体而言,往往带来的是内心的割裂与痛苦。

在一期节目《少年说》中,有一个高中女孩说,希望弟弟做一个单纯快乐的孩子,可以不那么懂事,不那么乖。

站在台下的妈妈听到后,神情也难过了起来,她对女儿说:“妈妈也希望你不用那么懂事,你不用取悦所有的人,坚持做自己。”

可以看出,这个高中女孩把自己的叛逆、任性都藏在了肚子里,只会展现自己是乖乖女的一面。

也许,在过去十多年的隐藏中,在女孩一次次把自己揉圆了、摁扁了,变成模具之中的乖乖女时,她咽下了太多太多委屈,过得并不开心。

其实我们每一个把真面目藏在肚子里的人,又何尝不是这个女孩的翻版呢?

我们是好孩子,所以要压制对父母的不满与愤怒;

我们是好员工,所以要笑着加班到深夜;

我们是好父母,所以要心甘情愿为孩子放弃梦想……

很无力,又很现实。

台湾漫画家几米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超会投胎的富二代,从小事事顺遂,是一个大企业的董事长。

在外人眼中,他是幸运儿,那双长在后背的翅膀也都是上天给的恩赐。

只有在夜深人静之时,董事长才能卸下白天的伪装,去面对内心的痛苦,以及那双烦人的翅膀。

可如此痛苦又能如何被外人发现,唯一的办法就只有暴饮暴食,变老、变肿。

最后的最后,在一次次无法调和内心痛苦之后,他消失在了密林之中……

图 | 几米《幸运儿》

终其一生,多少人都把真面目藏在肚子里,向外人展示的那么多模样,好像每一个都是自己,可又好像没一个是自己。

匆匆来世上一遭,却把人生过成这样,这该多么悲哀啊!

把真面目藏在肚子里,对于亲近的人而言也是一种伤害。

在《半熟家庭》这本书里,作者提出这样一个现象——半熟家庭。

所谓半熟家庭,说的就是朝夕相处的一家人,物理距离再近也无法弥补感情上的鸿沟。

本该亲密无间的家人,却处于如此尴尬的半熟状态,其实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人人都把真面目藏在了肚子里。

在《请回答1988》中,有这么一家就是典型的半熟状态:

家里的母亲是失落的,她羡慕别人家的母子关系那么近,简直就是无话不说。

可看看自己沉默的儿子,什么事情都不会给她说,哪怕她努力去寻找话题,自己得到的除了失落还是失落;

图 | 源于《请回答1988》

家里的父亲是孤独的,他幽默搞怪,可家里却无一人愿意陪他闹、陪他笑。

朝夕相处的妻子、辛苦养大的孩子,没有一个人接他梗,更多时候不是熟视无睹、就是冷言冷语;

图 | 源于《请回答1988》

家里的哥哥是失意的,他对世界充满了热情与好奇,可这些兴趣爱好却被家人一次次嫌弃。

他一次次兴冲冲地分享自己的新发现,结果换来的不是分享后的喜悦,而是空气中充满的尴尬……

图 | 源于《请回答1988》

对于能看到所有细节的观众来说,在冷漠外表之下的家庭,其实处处都有着浓浓的爱。

天天吼丈夫的妻子,无论什么时候都要等丈夫回来后再一起吃饭;

看似冷漠的儿子,却能默默安抚父母的情绪,偷偷替哥哥实现梦想;

无厘头的父亲,对自己抠门至极,对于家人却能出手大方……

多少人又能透过我们脸上的面具,看到那个藏在肚子里的真面目呢?

我相信,任何一份爱都会在积攒了一定时间与失望之后,逐渐消耗不见。

若人生连这一点真情实感都没有了,那还有什么奔头呢?

佛陀曾与众弟子到王舍城托钵。

路过一家染布店时,佛陀久久站立不肯离开,他仔细地观看着整个染布过程,染布师傅为了染出一匹白布得十分谨慎小心,生怕一丁点颜色都会把它给玷污了。

回到精舍之后,佛陀就以染布为例给弟子们上了一课。

他说,身处混沌之中,我们就要像漂染白布那般仔细对待自己原有的本真,布脏了可以再染,本真丢了就再难寻。

一语中的,这样的情形放在当下依旧适用。

多少人一边活成了角色期待的模样,一边又活成了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

多少年轻人在本该朝气蓬勃的年纪里,却选择躺平、一丧到底。

这也是为什么,我讨论这一话题的原因。

因为,在全社会都呈现半熟、空心状态时,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以真示人”的能力。

因为,唯有保持生命中的真,才能抵御不被外界喧嚣所操纵。

文字为国馆原创,转载请联系后台和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