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俩的问答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新爸五年计划

在加拿大,父母们喜欢这样的儿科医生

2018-03-09  本文已影响128人  北美之北

加拿大看病跟国内不同,医院里永远看不到人头攒动的景象。除了急诊,平时是没有人去医院的,去了也挂不着号看不上病。医院里除了做手术就是提供一些大型检查设备,而这些都需要通过医生跟医院预约。平常看病,大家都找自己的家庭医生(family doctor),没有家庭医生的去那种不需要预约的小诊所(walk-in clinic)。这些都是全科医生,一般的病情,他们在自己的诊所里就处理了,如果有需要再由他们把病人转给专科医生(specialist)。

儿科医生(pediatrician)的角色介于全科医生和专科医生之间。说他们像专科医生,是因为他们术业有专攻,并不接诊所有病人。有的只看小儿科,有的从新生儿一直看到十几岁的青春期,还有的不是专看儿科,而是妇产科医生从产前照顾妈妈延伸到产后为两三岁以前的新生儿提供医疗服务。我家小姑娘的儿科医生属于第二种,两位老医生合开了一家诊所,名字就叫儿科和青春期诊所(Paediatric and Adolescent Clinic)。

事实上,儿科医生起到的作用更像是全科医生。小病人的一切基本卫生保健问题都由儿科医生负责,遇到更加专门的问题也是由他们转诊到专科医生。也有的孩子不看儿科,而是跟父母看同一个家庭医生。最大的不同大概是儿科诊所会在候诊室放些儿童玩具和书籍,看完病医生爷爷给发块棒棒糖。

看儿科医生的流程跟看家庭医生类似,每次去都需要提前打电话到前台预约。电话通常都没人接,而是语音信箱,留言以后工作人员有空的时候会打回来。一般来说,年轻医生的门诊时间会长一些。有点资历的,很多人都在医学院兼课,诊所就不能全天开门了。我们的这位儿医大约是年纪已经大到不再从事教学了,门诊时间还挺长,而且每周有两天傍晚到七点半才关门。这两个晚上即使没有预约也可以去,等候时间会长一些,但医生一定看完才下班。对不太严重的病情,夫妻两个人都得上班的家庭,这在加拿大实在是很难得的方便。

接诊时间固然重要,当初我们选择这位大夫最要紧的原因却不是这个。女儿出生以前,太太做了很多功课,到各种网站查找儿科医生的资料。挑来拣去,选出几位中意的医生,电话打过去,对不起客满,医生不收新病人了。加拿大全民公费医疗,政府根据医生接诊病人的数量支付医疗费用给医生。出于对医疗质量和其他种种因素的考虑,政府为每年支付给每个医生的费用设置了上限,因此医生接治的病人也有一定限额。口碑好、诊所位置方便的医生往往供不应求。接连碰壁之后,太太决定就近联系一位儿科医生,于是找到我们现在的这位M大夫。孩子出生以后我们才意识到诊所离家近有多么重要,尤其在大雪纷飞寒风凛冽的疾病高发季,带着那么小的孩子出门看病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除了近,我们的这位M大夫其实在各种网站上的评分也相当不错。当初不是我们的首选,是因为我们着力想要一位华人医生。英文毕竟不是我们的母语,跟医生交流起来不那么方便。可惜多伦多虽然华人众多,华人医生却仍然很少,找个说中文的家庭医生不难,华人儿科医生就真是凤毛麟角了。

说到病人给医生打分,这并不是官方的评价体系,而是类似于淘宝买家给卖家打分,纯属病人自发的交流信息。官网也能查到医生信息。医生协会的网站上有全省每一个执业医生的基本信息,包括哪年从哪所医学院毕业,哪年拿到行医执照,又是哪年拿到专科医生的执业资格,等等。更重要的是,如果医生受到过投诉或者被医生协会调查过,官网上都会有记录,任何人都可以查到。而病人给医生打分,最著名的网站就是ratemds.com。在这个网站上,病人可以分门别类地根据自己所在的地区找到不同专科的医生,不但打分,还写下几句评论。

细读病人的留言,其实也能体会到加拿大人在看病这件事儿上跟国内的观念有所不同。女儿四岁了,四年下来,我们从这位M大夫嘴里听到最多的话就是“that's normal这是正常的”,“don't worry不用担心”,“no need to do test不用做检查”,“let her drink more water, no need to take medication给她多喝水,不用吃药”。刚开始,初为人父母的我们听到这些话自然是不放心,私下里对医生也颇有微词。时间长了,听他说的都对,没出过什么岔子,也就接受了医生的这种风格。直到有一天,太太跟她的一位白人同事聊天,发现对方的孩子也看这位M大夫。那个同事对M大夫推崇备至,她最欣赏M大夫的一点就是不乱开检查,不给做父母的没事儿找事儿。听到这样的评价,我们不禁哑然失笑。

在ratemds.com网站上看了看病人对M大夫的评价,发现与那位同事持同样态度的大有人在。

一位带孩子看了M大夫15年的家长写道:

He is not a doctor that will be quick to order additional testing for concerns that are minor as they can be typical for development but he will investigate if needed.

他不是一个为一点小事就马上开化验单的医生,因为有些情况在孩子发育过程中是很典型的。但如果需要他会检查。

另一位写得更加直白:

Good doctor. Won't waste time if he knows your child is fine. Which is good cause it's less stressful for baby

好医生。如果他知道你孩子没问题他不会浪费时间(去做化验)。这样挺好,因为宝宝少受折腾。

当然也有父母跟我们一样经历了从怀疑到信任的过程:

At first, I was a bit apprehensive because he speaks very quietly and doesn't talk a lot. Over time, this apprehensiveness subsided and I now have full confidence in him. Whenever any of my kids have an issue though, he always knows what the problem is.

一开始我有点焦虑,因为他说话总是一副波澜不惊的样子而且话很少。随着时间推移,焦虑减少了,现在我对他完全信任。每次当我的孩子有问题的时候,他总是知道是什么问题。

这个网站上的打分除了评价医生的专业水平之外还有一项分数是打给诊所的员工。这是因为加拿大的医生多数都是自己开诊所,前台工作人员的态度直接影响着病人就诊的心情,她们的效率也直接影响预约的成功率和等候的时间,而且诊所里面大大小小的后勤事务也是由她们负责。

M大夫的诊所里,除了他自己的办公室,还有三间不大的门诊室。按照约定的时间,带着孩子到了诊所,前台阿姨会把同一时间段的三个孩子分别带到三间门诊室里,各自的病例放在门诊室外墙上挂着的小格子里。大夫取下病历,走进门诊室,关上门,开始看病。看完了出门,病历放回原处,再进下一间门诊室,而前台阿姨带下一位病人进来的时候会取走前面的病历归档。诊所就这样马不停蹄地高效运转着,病人的隐私也关在了门诊室里,除了医生,没有其他人看到或听到。

门诊室的设计也跟国内的医院不同,没有写字台,里面靠墙放着一张做检查用的床。床头放着一大卷白纸,前台阿姨的另外一项工作就是把白纸铺开来摊在床上权作床单,病人离开以后,撕下扔掉,再铺一张新纸。前些日子带女儿去做体检,在门诊室里等候医生的时间,小姑娘突然对这卷白纸产生了兴趣。

她:爸爸,医生爷爷也有妈妈吗?

我:有啊,每个人都有妈妈。

她:医生爷爷的妈妈病了是医生爷爷给她看吗?

我:那我不知道。可能不是吧,你的医生爷爷是专门看小朋友的。

她突然指着床头那卷快用完了的白纸说:纸用完了是医生爷爷的妈妈去买吗?

我忍住笑回答说:不是的,是刚才前台的那两个阿姨去买。

她:那是医生爷爷付钱吗?

体检完了,我把这事告诉“医生爷爷”,M大夫莞尔一笑,对小姑娘说:“Don't worry. I have a lot of paper. 别操心,我有好多纸呢。”

参考资料:www.ratemds.com;图片来自Pixabay公开版权共享资源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