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量利分析(1)
周末给与装修公司预约了美缝,下周四进场施工。给宝宝预定了摇床,宝宝迫不及待的要坐摇床,选定了两颗树后,摇床生成的那刻,宝宝笑得很开心。
财务管理下册已经快复习完了,财管下册前三章主要讲述了传统成本如何计算、计算后的成本分析以及更具指导意义的作业成本法。虽然传统成本法仍然是考试的重点,但作业成本法更具现实意义,更便于成本控制,更便于管理决策。
传统成本法的考查方式一般通过分步法为切点,从中串并间接成本分配方法的考核、约当产量法的考察,定额分配率的考查等。标准成本法主要是考查我们成本差异的分析,变动成本差异的计算,固定成本的计算分解等。
作业成本法虽然是一种现实意义的核算方法,对企业的成本控制更具指导意义,但作业成本法本质上可以看作是间接费用分配的一种方法,因为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的区别主要是间接成本的处理不同而已。
以上是对下册前三章内容的一个简要总结与归纳,欲查看更多前期文章,扫码可查看。
本章-量本利分析是很重要的一个章节,近3年的平均分值在11分左右。
先来看一些基础的概念。
成本性态。关于成本的划分,我们在学习成本计算章节时,也涉及了一些成本划分概念,比如是否与制造相关,分为制造成本与非制造成本;根据成本是否直接构成产品成本,分为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根据成本是否与产品相关,分为产品成本与期间费用。
今天我们还要学习另一种成本分类,按成本性态来划分企业的成本费用。细分成本的依据是依据成本总额与业务量间的内在关系。
若成本总额与业务量之间是正比例关系变动,我们将成本分类为变动成本;
若成本总额与业务量之间无关系,或者说成本总额不随业务量的变动而变动时,我们将成本分类为固定成本;
若成本总额随着业务量的变动而变动,但这种变动并不成比例关系,我们将其分类为混合成本。
总结,这种分类方法即是我们常说的成本性态,这种分类方法本质上是将成本按其与业务量之间的关系来划分。成本按其是否影响产品成本的分类是为了解决成本核算的问题,而将企业的成本费用按其与业务量之是的内在关系来划分本质上是为了解决本量利分析、保本分析的问题。
因为只有明确了哪些成本与业务量之间的关系,我们才能更精确的预测公司的成本费用,才能精准预测企业的利润。所以成本性态分析是公司预算的必要程序。
成本的进一步分类。先来看固定成本的进一步分类。
成本性态下的固定成本是指成本总额不随业务量的变动而变动。但我们仍然可以对其进一步的细分。可以细分为约束性固定成本与酌量性固定成本。
约束性固定成本与酌量性固定成本的细分依据在于是否固定成本可以通过管理层决策行动而改变数额的固定成本。
按我们通俗的理解,约束性固定成本是比酌量性固定成本更刚性的一种成本支出。约束性固定成本是一种维持生产经营所需设施、机构而必然要发生的成本,降低约束性成本只能通过合理利用经营能力、增加生产规模的方式降低单位固定成本。
酌量性固定成本可以通过管理决策行动而改变数额的固定成本,比如常见的科研开发费、广告费与职工培训费。
再来看变动成本的分类。变动成本可以细分为技术性变动成本与酌量性变动成本。这种分类类似于固定成本的分类,若变动成本可以由管理层决策行动而改变,我们将其分类为酌量性变动成本,反之,我们分类为约束性变动成本。约束性变动成本我们又称之为技术性变动成本。
最后,我们来看下混合成本的细分。混合成本是指成本总额随业务量的变动而变动,但这种变动间并没有比例关系。
混合成本可以细分为半变动成本、阶梯式成本、延期变动成本与非线性成本。
半变动成本是指在初始成本的基础上随业务量正比例增长的成本,半变动成本本质上是一种变动成本,与变动成本的差别在于半变动成本是在一个初始成本为原点出发的正比例线,而完全变动成本是当业务量为零时,成本总额也为0的状态,没有初始成本。
阶梯式成本是成本总额随业务量呈阶梯式增长的成本,也称为步增成本或半固定成本。阶梯式成本本质上是一种固定成本,只是每当业务量突破某一限度时,成本总额在另一固定成本范围内固定。
延期变动成本是指在一定业务量范围内总额保持稳定,超过特定业务量则开始随业务量比例增长的成本。
延期变动成本本质上是一种变动成本,只是与纯变动成本的差别在于延期变动成本在一定业务量范围内总额保持稳定,超过特定业务量则开始随业务量比例增长的成本。而纯变动成本是与业务量之间是在原点时并完全正比例变动关系。
非线性成本也是一种混合成本,非线性成本相较于其它混合成本的分类区别在于,其它混合成本分类是一种线性变动,而非线性成本是一种非线性变动成本。
虽然成本按性态被我们分类为变动成本、固定成本与混合成本,但我们仍会采用回归直线法与工业工程法将混合成本进行分解,分解为变动部分与固定部分。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变动成本法。
变动成本法的含义与作用。在计算产品成本时,我们的产品成本包含了料、工与费,费是指全部制造费用,既包括变动部分的制造费用,也包括固定部分的制造费用。
这种成本构成的方式,我们称之为完全成本法。若产品成本只包含直接材料、直接人工与制造费用中的变动部分时,我们将其称为变动生产成本。我们将固定制造费用与非生产成本全部作为制造边际贡献的扣除项目。
变动成本法不符合会计准则的结转要求,但其却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成本方法。因为变动成本法消除或者说规避了完全成本法下,销售业务量不变但可通过增加生产、调节库存来调节利润的问题。因为完全成本中的固定部分会随着生产量的增多而变相摊薄。
变动成本法能够揭示利润与业务量之间的正常关系,为企业作出正确的预测、规划未来时做出更便利的决策。
变动成本法是管理会计常用的方法,可为企业内部管理者提供有用的管理信息。变动成本法便于成本控制、分析与业绩评价。
可以简化成本计算,方便预算数据的测算与出具。变动成本法因为不是会计准则认可的结转方式,所以不利于财务会计报告出具,因为财务会计要求存货成本按全部制造成本报告。
我们将成本按性态来划分的目的正是为了进行本量利分析。我们在分析一个问题时,通常都会有其自己的假设,比如第二章中财务报表分析中的可持续增长率的假设等。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假设是什么。
相关范围假设。期间假设与业务量假设。我们都是假定在特定期间范围与一定业务量范围内分析和计量的结果。
模型线性假设。本量利分析是假设固定成本不变,变动成本与业务量呈完全线性关系假设。扩展来说就是,销售量或业务量在相关范围内变化时,产品的单位变动成本不变。我们假设销售收入与销售量呈完全线性关系。即产品的单价不变。
产销平衡假设,本量利中的量指的是销售量而非生产量,站在销量的角度进行本量利分析,我们假设产销关系是平衡的。
品种结构不变假设。假设各种产品的销售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不变。这是一个很变态的假设,因为不这样假设,企业的平均毛利率就会发生变化,特别是在多品种组合的情况下。
我们了解了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假设,我们再来了解下本量利分析的基本模型。
本量利分析的基本模型有3个。损益方程式、边际贡献方程式与本量利关系图。
损益方程式。即利润=单价*销量-单位变动成本*销量-固定成本=p*q-v*q-f=(p-v)*q-f
这个公式是本量利三种模型中最为核心的公式。我们将成本按性态来划分的目的,就是想将企业的成本划分为固定与变动部分,而最根本的目的是对利润的预算。即我们利润不需按会计准则的要求来计算,我们计算利润时可以通过销售收入减去企业的变动部分,再减去固定部分即可。
而这里的变动成本不仅包含产品成本中的变动部分还包括变动销售与变动管理费用部分。我们这里的在计算利润时的变动与固定划分更为广义的概念,即变动不仅包含变动成本部分,也包括变动销售费用与变动管理费用部分。
这里的利润指的是息税前利润,而非净利润。
基本损益方程式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方程式。公式中的变动成本是广义的,不仅包含产品成本也包含期间费用,不仅包括付现成本也包含非付现成本。
边际贡献方程式。利润=边际贡献-固定成本=单位边际贡献*销量-固定成本=边际贡献率*销售收入-固定成本
边际贡献=销售收入-变动成本。在这里我们还要明确一些更为细微的概念。
制造边际贡献=销售收入-产品变动成本;产品边际贡献=制造边际贡献-变动销售费用和变动管理费用。
通常情况下,边际贡献即是指产品边际贡献。
边际变动成本率+边际贡献率=1.多种产品的边际贡献率要用加权平均数计算,其公式为 加权平均边际贡献率=各产品边际贡献之和/各产品的销售收入之和=各产品的边际贡献率*各产品销售占总销售比重的合计。
边际贡献方程式本质上仍然是损益方程式,因为计算利润的方式是一样的,边际贡献方程式无非是对损益方程式概念的进一步细化。将单价减去变动成本称之为边际贡献,自然就得到了边际贡献方程式。
本量利关系图我们这里不做进一步展开。
下一篇文章,我们讲解本量利余下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