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人文社科国学与传统文化

明道1968讲《黄帝内经》之“上古天真论篇第一(9)”

2017-12-16  本文已影响29人  明道1968

接上文: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

上文讲的是真人,这次讲至人。我们先要知道什么是至人?《庄子-天下篇》:不离于宗,谓之天人。不离于精,谓之神人。不离于真,谓之至人。《新校正》杨上善:积精全神、能至于德,故称至人。张介宾:至,极也。至极之人。《吕氏春秋-求人篇》曰:至,大也。至人者,大人也。吴昆:至人,至道之人。森立之:至人,谓全道之人也。这是关于至人的有关解释,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分析研究。

“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淳是厚的意思。森立之认为:至人的“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的这种境界,还没有达到真人的提挈天地,把握阴阳的境界。“去世离俗,积精全神。”也没有达到真人的呼吸精气,独立守神的境地。

我们看看清代张志聪的观点,他认为:“中古时期,有至人,他们通过有目的的方法以入道修行,也能够达到浑然天成的元真境界。中古时期的至人,由于先天不具备上古真人的天真之气,所以只能通过修行,积累自己的德行达到纯厚从而恢复本来的全道境界。全,是完全、达到的意思,全道就是指通达于至道。通过积聚精气养育神明这种有目的的修炼方法,所以能令神气充塞于天地之间,耳目聪明于八方之外。也就是说从修炼入手,保精固神,也可以恢复完整的天真之气,而同归于大道。真人是得先天之元真者,至人是得后天之气者,他们的目的都是一致的,都是要达到真人的境界。”这是张介宾的观点。

我们再看清代高士宗的观点,他认为:“中古时期,有至人,在入道修行方面做到了极致,结果也能让自己回归于天真的浑然天成的境界。“淳德全道”,淳是厚的意思,就是增厚自己德行,努力做到和本来固有的大道相通,修道、悟道、明道、体道从而能全道,也就是惟有厚德才能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者”,就是和调于天地阴阳的四时。和就是合,把自己的身心融入于天地阴阳,使自己的身心和外在的宇宙频率达到一致的;四时就是春夏秋冬四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四时的顺序,也是天地阴阳的规律,调整自己的身心合于四时的规律这就是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就是身居世俗之内,心超世俗之外;身居世俗,不避世俗,该怎样生活就怎样生活;心超世俗,则是心不被世俗所染,不纠结世俗的凡事,让自己的心境广大与道相通。“积精全神”,就是精积而神全的意思;精气积累达到充足,自然神全而旺盛。能如此者,则形体游行于天地之间,聪明视听于八方之外,这是至人的全道境界,是能够增益其寿命而自强者,这也可以归于真人的行列。”

最后我们再看看唐代王冰对至人的解读,他认为:“中古时期,有至人,因为他能通达于至道所以称为至人。由于至人具备了淳朴之德,所以才能通达于无比妙用的至道,可见淳朴之德是获得全德,通达于至道的关键所在。至人的动和静必然适中于四时生长收藏的时令,也必然参同于阴阳寒暑升降的适宜。他的心远离世间的纷扰,身体拒绝世俗的染污,所以能积聚精气而通达于神明。游行于天地之间,视听达八方之外。这也能增益其寿命而使其强壮,所以至人和真人一样,都同归于道也。”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