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关于《中关村笔记》的笔记

2024-04-18  本文已影响0人  给丘吉尔做饭

【原创】

读这本书,完全是因为儿子。

当初他在长沙地铁站里的一个自动售货的书店买下这本厚厚的书,完全是因为“中关村”三个字。我们在中关村附近住了七年,回长沙那会儿他正患着“思乡病”。

买回来之后他一直没读,直到这几天,他频频地提起,说:这本书真是越读越有意思。然后他讲了刚读到的王选的故事。

儿子不爱读书,但对书表示尊重。他获取信息的来源主要靠网络,尤其是视频,我对于这届网络原住民的习惯,也表示尊重。

听他讲得那么兴致勃勃,原本表示“暂时没时间读这本书”的我,也决定展卷一读,以求能与孩子共同讨论一本书,尤其还是他推荐的书。

刚读了序言和第一章的一部分,发现他说读得慢,是有原因的,因为讲中关村的科学家的故事,涉及艰深的数学物理知识,即使只是最简单的描述,也超出了自己的知识储备。但是书挺不错,几点感慨:

第一,孩子读这本书,好处多多。

首先作者是一位在国内多次获文学奖的当代作家,书应该归类为非虚构的文学作品,文采斐然,带着五零后知识分子那种思考习惯和哲学偏向。这种文字与我们认为的经典文学同宗同源,与他平时接触的网络风格是完全不一样的,能从他自己感兴趣的方向接触好文字,这不失为一个好的路径。

书的内容从两弹元勋等建国以来第一代科学家,写到现在,战斗在中关村的优秀知识分子,三观很正,对于少年人世界观形成、心性的培养,都大有裨益。大量与计算机相关的内容,都是他很感兴趣的,从这个角度接触英雄人物,甚至人生偶像,也是我乐意看到的。

第二,刚翻几页,发现内容对我也很友好。

比如作者在序言中提到他写作前正在读美国作家写硅谷的书,说在硅谷创业的都是老年人,最佳创业年龄是58至66岁,而那时,他正好51岁。我虽然不打算创业,但至少从现在备受歧视的年龄感中有所挣脱。

第三,正式更新对“中关村”的印象。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中关村”就是卖盗版光盘和组装电脑的一个低端市场。事实上,“中关村”是建国以来中科院所在地,两弹元勋,科学院的院士,许多中国顶级的科学家、学者们,他们办公、科研、生活,都在中关村。我们当时在北京住过几年的“科源社区”,小区里有几栋苏式建筑,就是最早的院士楼。而之前住过的清华园,也属于广义的中关村范畴。

而这本书里介绍的院士和专家,包括:

数学家冯康,核物理学家陈春先,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创始人王选,五笔字形发明者王永民,四通中英文打字机发明者王辑志(语言学家王力的儿子),爱国者集团创始人冯军,江民杀毒软件创始人王江民,新浪网创始人王志东,等等。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