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初稿

2019-01-06  本文已影响0人  真真卒迹

第一章  前言

1.1研究背景

1.1.1  社会发展的需求:

社会发展现状:随着社会的发展,各行各业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各行各业对人才需求与以往也不相同,今天需要的是创新型人才,是那些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人才,但是,传统的甚至是当前的教育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中大多数只是习惯于解决服从,只习惯于按部就班地操作。面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往往想象地过于简单,把问题不自觉地简化,对于实际问题的认识

只能停留在我想的阶段,而无法行动,也预想不到行动时会遇到的困难,不会关联而且系统地处理问题。因为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变化,那些重复、机械死板的工作越来越少,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

教学现状:城区的学校在教学设施、师资、学校管理的各方面比农村中学都要好。优质生源集中到城区,城区中学的班额较大,人数较多。农村中学录取的大多是家庭条件不好,父母没有时间教育的学生或者是留守儿童,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能力较低,学习水平很低,然而面对这些基础较差的学生,传统的教师讲授式的教学方法已经不在适用。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学生上课期间根本不 拿课本,课堂上专心听讲者寥寥无几,有睡觉的,有传纸条的,有心不在焉的,有翻来覆去收拾东西的,教师需要不断地维持课堂的纪律,需要不断发出注意听讲的提醒,课堂的教学效率变得很低。

由于社会发展的需求,目前任教学校的教学现状,迫使作为教师的我必须对自己的教学做出改变,通过自己的课堂教学带来稍微的改善。希望做出可以推广的教学设计,其他的农村教师可以从中受益。

师资问题:

我常常看到教师扮演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催促者,是学生学习的监工。教师和学生不是站在问题的对立面,而是需要共同合作来解决问题,而且也只有合作才能都有收获。教师不是知识的搬运工,不是知识的传授者。在网络已普及的今天,获得知识的门槛越来越低,各种软件应用,网络学校的发展,若教师扮演的角色依然还是传授者,还是搬运工,还是站在讲台上枯燥地讲授,还是独自一人在讲台上表演,台下的他们是不甘心安安静静地当观众。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是合作的关系,彼此之间是在交流探讨,协作完成任务的关系,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共同获得成长。

生活化教学的现状:对生活化挖掘地还不够深刻,课堂上涉及到的是生活中的常识 ,这些内容虽然能够激起学生们的兴趣,但是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变化并不大,这些是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查资料可以获得的知识,所以,他们属于无效的知识,各个文献里列举地都是大同小异。教师地做法是简单地将这些知识在课堂上讲解,学生会把它当成常识,当成新闻来听,等到下一次遇到的相同或是相似的内容还是不知道,这些内容的作用仅仅是停留在提高学生的兴趣上,并没有更深层次地引发学生地思考,也没有花费足够的时间引导学生动手进行更深入的探究,这样在课堂上表面化地用来介绍这些知识的时间在我看来就属于无效的时间。

生活化的另一个意义,是像在真实的生活之中一样解决问题,而不是人为的营造环境,把复杂的过程抽象化、简单化,抽象或者简化到只要学生去背诵去记忆,学生的任务就只剩下将课本上的知识搬运到考试卷上,毕业若干年后书本上的知识忘得一干二净,步入社会还需要在从零开始去学习,那么上学接受教育这些年对于学生而言就是没有价值的。课堂上学生聚在一起的时间,要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价值。若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述这些内容,学生利用课下的时间就可以查到,那么老师就是在做无用功,是在做学生本就可以在课下完成的工作,课堂上宝贵且有限的时间应该来做一些学生利用课下的时间不能完成的工作。比如说,合作,交流,探究,汇报,质疑,辩论,这应该是课堂该有的模样。

生活化教学与任务驱动的教学并不完全一样。不应该仅仅只是课堂教学的一个补充,让学生仅仅利用课下的时间去完成,这样还不够,课上和课下应该成为一个有机地整体,真正的教学就应该是以任务驱动入手。任务只有来自于生活,来自于学生实际生活的需要,学生才有探究的欲望,这样也更加真实,我不赞同营造一个情境或者发布虚拟任务,或者人为的把条件理想化。毕竟,真实的生活是营造不出来的。

传统的教育模式常常与生活是脱节的,经过多年这样模式,这样的培养模式学生其实是孤单的,满脑子除了刻在脑海里的死知识之外,并没有学会任何在这个社会上生存的法则。世界与他们之间仿佛隔了一道门,世界仿佛和他们并不相关,实际上 世界是和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相关的。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相互之间都有复杂的联系,这就是生活的本质。

刚毕业的那几年,我的教学方式是喜欢将一些生活中的常识做为自己生活的点缀。这些知识很零散,在课堂上介绍之后,学生也只是简单地知道,或者作为生活常识储存在大脑里。

可是现在的教育带给我们的是什么?走出校门就感觉自己像个傻子,课本上学到的那些只是,脑子里储存的那些模式或价值体系与这个社会的实际不太吻合。

学生的探究活动应该是一个系统,一个整体,学生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扮演的是主动解决问题的角色,而不再是一个只会执行不会思考的螺丝钉。按部就班地完成某些问题,这样的做法不是在解决问题,而是执行命令,我们的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执行很具体的任务,而不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们培养学生应该是会思考,能创造,能解决问题的学生。不想他们走出校门面对这个社会的时候总是茫然无措,不知如何行动。不想他们面对这个社会的时候,需要付出惨重的代价,走过很多弯路才能适应这个社会的规则,才能看清生活得本质是什么。

1.1.2   实际教学观察 

学生觉得学习无用,觉得学习距离自己的生活比较遥远。学生不学习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找不到学习有什么用处,人对于毫无用处的事情,是没有行动的动力。课堂上的活动与生活中的现实是完全割裂的两个部分。但是学生是独立的个体,面对的是真实的情境,每时每刻面临生活中的景象都在发生学习行为,而课堂上的教学只是学生整个学习中的一部分,只不过课堂教学中,学生以知识为载体发生学习,所以若课堂教学脱离生活实际,学生自然会觉得学习无用,处于中学的年龄阶段面对枯燥的知识,很难兴趣盎然地坐在教室里为了学习而学习,所以若是课堂与生活的界限变得模糊,课堂是以知识为载体实实在在地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这才是有意义的课堂,也是未来生活的趋势。

教师站在讲台上讲,坐在讲台下的学生通过眼睛看、耳朵听来从教师那里获取信息,这些信息经过大脑的加工,这种学习的方式不是对于每一个人都适用的,对于不擅长的这种学习方式的学生,面对教师这种单一的方式很容易就会产生学习上的障碍,学生自然会觉得学习枯燥,没有什么意思,这种学习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与面对真实的情境进行的学习方式不一致。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的方式是不一样,而即便是一个神通广大的教师,也不可能发明创造的教学方式方法来适应坐在教室的每一个嗷嗷待哺的学生,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自己去觅食,所以,在教学上就需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与足够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要以包容与理解的心态去理解学生之间的差异化,要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学生成长。

基于自我的反思,觉得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而是以化学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提升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完成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对于农村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面对残酷的现状,前提是知识得学会,考出好成绩。每一轮的教育改革都在传达一种思想,就是一线的教师不能只教知识,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素质的提高。这是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在我看来这个功能是一个上位的功能,这种教育伴随着一个人的一生。

1.2  研究的意义

在传统观念的支配下,我国20世纪80、90年代的中小学课程计划以知识性的学科课程占绝对主导地位,学科课程又是以“文化基础教育”为主,即便思想品德和音体美之类的课程也被列为“学科课程”,要求加强文化基础教育”,注重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其次,传统教学的方法强调以教师讲授为主,旨在提高传授间接经验的效率。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讲授、讨论、演示、实验等都是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但是,当传统教学把它的任务锁定在传授和接受间接经验的范畴时,它必然会对以效率见长的讲授法产生偏爱,将它置于“主导地位”,明确规定所有内容都要求教师讲授:不仅每题必讲,而且“以讲授居先”,以讲“开路带头”。“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就是听讲,他们每一次接触新知识都是从教师讲授得来,其他各种学习形式,如复习、练习、实验、实习等,都是在听讲的基础上进行的。”但是在日新月异的今天,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对人才要求,比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知识的能力,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

2017 年始,我国教学将进入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阶段。知识是基,能力为 本,素养为重,我国教学必须抛弃落后的只以知识为目标的做法,而基于生活、基于现象的教学紧紧 围绕核心素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有利于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 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等素养。

传统的教学无法全面实现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作为教师应该相应国家的需求,转变自己课堂教学方式,从细微处做起,促进国家的教育事业发展。

我只是想找到一种教学方法来解决目前遇到教育教学中的困境:为什么站在讲台上讲课的我需要不断维持课堂纪律,为什么一个班级里学习的人数却少得可怜,生源差就真的再无翻身的机会了吗?就是怎么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习这个过程中,给那些基础较差,成绩落后的学生一个发现自己的机会,哪怕为他们带来一点点的改变。

第二章   文献综述

所谓的生活化,即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根据需要查阅资料,交流讨论,获得知识,提升能力,获得发展。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