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感,让平凡的教学日子闪闪发光 ——读《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有
《礼记》有载:“学童首先换上学服,拜笔、入泮池、跨壁桥,然后上大成殿,拜孔子,行入学礼。”先正衣冠,后明事理。这是孩童们入学的仪式感。
“守岁阿戎家,椒盘已颂花。”“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城中的庙会热热闹闹,引得小儿奔跑着张望。这是人们过新年的仪式感。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上巳节,以王、谢等大族为中心的江南名士共赴曲水流觞、吟咏赋诗,这是文人聚会的仪式感。
翻阅《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驻足于《让儿童在仪式里的表演和模仿中学习》篇章中。“仪式研究,早已是教育学界的世界性课题。仪式日常化地促进和影响儿童的成长与发展,仪式与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和专业能力发展的关联,都是值得教育者探讨的重要议题。”
一、创造教育教学中的“仪式感”
(一)课堂教学应该有点“仪式感”。
仪式感的力量,在于“塑造”,而不是“灌输”。讲台是神圣的,作为老师,我们应当怀着敬畏之心讲课,教学时要有使命感和紧迫感,对课上的学生应给予充分的尊重,并严格要求,纠正他们的错误时,必须要有严肃的态度。其次,是教师开口说的第一句话,需要是能够引起学生充分关注的,在听觉上营造出“上课的仪式感”。三是上课的流程、内容和形式,需要精心设计的,而不是随意的敷衍了事。总之,对学生学习高度负责,对自己的教学行为高度负责,切忌亵渎了讲台的神圣,营造出有效的、充满氛围的仪式感课堂。通过日常固定的小举动,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渐渐形成对生活的理解,这是一种慢养育的力量。
(二)班主任工作应该有点“仪式感”
生活很需要一些小小的仪式感,来作为人生时间轴上的可以标记的节点,才不至于过去之后,因为想不起某些再平常不过的场景而感到遗憾。很多时候,我都会拿着手机给学生拍各种各样的照片,记录他们不同的生活状态。
比如学校活动中,我给每个孩子脸上贴了一个国旗贴纸,他们觉得自己特别与众不同,全场不用老师提醒纪律;比如在语文学习查字典中,我们进行了翻页码pk,查字典比赛,这个活动同一天在嵊州电视台和嵊州广播台被报道;比如选班干部,给每个小朋友一个贴纸投票,他们也会觉得很不一样。
(三)特别的日子,更应该有点“仪式感”
无论是元旦,中秋等中华传统节日,还是儿童节、教师节、开学等重要的日子,班主任都可以巧用心思,为学生制造浓墨重彩的一笔回忆。
比如,我们开学报到那天,邀请全体家长一起在这个报告厅进行了开笔礼,所有学生在书法老师带领下用毛笔书写了“人”,让孩子们对于升入小学有了仪式感;劳动节后,我们进行了劳模表彰会,小朋友们给老师、给家长、给医护人员甚至给自己做劳动徽章;建队节,孩子们自己的节日,我们穿上了班服,戴上了自己喜欢的头箍,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欢度节日。这些小活动让孩子们对于节日有了仪式感。
二、仪式感,让学生感受到更多的认可
研究表明,仪式感会给人以心理暗示:从这个时刻之后,又是一个新的开始。对于获奖学生而言,成绩属于过往,“而今迈步从头越”。对于没获奖的学生而言,是一种激励:要更认真、更专注,朝目标继续奔跑。当然,我们不可否认的是教育的“仪式感”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考核,选拔学生,但希望这种“仪式感”不要被任何群体过度的渲染,在一定程度上去禁锢学生的创造性。
班级里有个小雨同学,本身体型较其他小朋友大一些,体育课上常常能看到她气喘吁吁的样子。我想了很多的办法,来激励这个孩子,成效一直不大。直到,我们用到了“夸夸卡”,老师和同学通过写小卡片的方式找一找相互之间的优点,夸夸卡放在每天的晨间谈话时间,每天每人最多夸2个人。那一天,我看到小雨拿到了3张夸夸卡,而从那之后,她像是变了一个人,体育锻炼再也不用催。经过一个学期,不仅身形上变化了很多,跳绳更是拿到了全班并列第一的好成绩。这不就是仪式感最好的表现吗?
三、仪式感,长存于教育生涯
一个有仪式感的班级,学生情感是充沛的,灵魂是健康的,精神是饱满的,态度是认真的,生活是欢乐的,是充满幸福感的。
一个有仪式感的老师,善于给孩子们的童年留下足迹,给孩子们的人生注入新鲜,也能够在自己的教育生涯中收获一个个不一样的“小而美”。
我常常在想,我并不是一个特别优秀的老师,也许将来也没有办法做到人们常说的“桃李满天下”。我天天告诉孩子们要细心观察,可自己却往往忽略了春夏的变迁,秋冬的转换,候鸟的归来和蚂蚁的搬家;我天天告诉孩子们要做一个开心乐观的人,可我自己却要处处想好这样做的对错与否,常常瞻前顾后而畏手畏脚。
我也越来越相信,在仪式感下,我们班必定能成为最优秀的班级,我们班的孩子也一定会长成最棒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