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好好地看过他么?
全文字数 / 3480字
阅读时间 / 17分钟
1
父亲很喜欢看动物世界。
有天我问他,以后有机会想不想去非洲大草原看真的动物?
他笑了笑说,太远了吧……
那一刻,我能看出父亲脸上泛过的一点惊喜和期待。
像个孩子一样。
父亲当过兵,那个年代交通不便,年轻时吃过不少舟车劳顿的苦,现在上了年纪,略微眼花,手机只会一些基本的使用,在他们看来,现在的订票、导航、软件什么的都太过复杂,对他们来说,很少愿意出远门。
去年难得带家里人到重庆旅游一次,为了让父亲玩的开心,此行专程围绕红色主义路线,打卡的都是历史遗迹和景点。
当然,还有火锅和江小白。
父亲说,我们都是落伍淘汰的人了,出门没有你们年轻人带路,我们啥也不懂,哪也去不了,你们就是我们的导游。
我反倒觉得,父亲才是我的导游。
重庆谈判,双十协定,大轰炸,红岩江姐,杨虎城将军,周公馆、渣滓洞……这一路,讲解了很多,何尝不是我的随身导游?
作为理科生,历史懂得不多,知道的那点也早忘记,每到一个地方,我会主动开启好奇心模式,询问起父亲来,等着他讲出更多故事。
就像我以前说,喜欢看到他神采飞扬的样子。
重庆抗战遗址博物馆,在市郊不远的山上,去的路上,出租车司机说,其实他们很少会拉到要来这里的游客,除了偶尔上年纪的,年轻人已经很少会来这里了,现在的年轻人对过去没什么兴趣,离历史,也已经越来越远了……
很多时候我会觉得,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坦白讲已经变得有些忘本了很多,除了手机玩儿的很溜,关于历史的记忆和人文素养,跟他们那代人相比,已经丢了太多太多。
想起关于读书,很多老师总说,年轻人应该多读点历史和人物传记,会更懂人性,更有时代参与感,也能让人看到很多可能性,而这些可能性,可以给到年轻人很多的人生参考和动力。
![](https://img.haomeiwen.com/i11238914/844c5cc1a07bcb1c.png)
平常在家,跟父亲聊天或者陪看一些军旅、知青题材等一些年代剧的时候,也会主动跟父亲询问起一些事,属于他们那个年代的事。
然后,静静等着他打开话匣子。
疫情假期,电视上放了《情满四合院》,每次听父亲说起那个年代,说起大院生活和儿时玩伴,那些家家户户相处的温馨故事,总能看到他脸上扬起的笑脸,满是幸福。
那个年代的人们,虽说物质比不上现在,但人与人之间的纯粹和真心,以及那时候的年味儿,总能让现在的人心生羡慕和感慨。
喜欢听过去的事,很多或许我也不会懂,但我觉得,可以的话,应该多点倾听,多点记住他们那神采飞扬的样子。
如今的我们,是那么容易健忘,我也害怕,害怕某天,关于他们的记忆,会变得越来越模糊……
听他们说话的时候,偶尔也会看看他们的嘴角和皱纹,捶背的时候,也会停下来,数一数脑后那些又偷偷多出的白发。
总会反省,我们做子女的,对父母的了解永远不够多,很多时候,看着他们回忆往事的样子,也会让我有一种穿越年代的深思和遥想。
因为他们,就是我们身边最好的活历史。
![](https://img.haomeiwen.com/i11238914/51acf720e67205b7.png)
2
一些场合需要自我介绍,“你擅长什么”,有时我会写两个字:
倾听。
很文艺对吧,也却是一点真心。懂得倾听,也是与人相处的一个很重要的技巧。
想起以前,爷爷外公外婆那辈老人还在世的时候,也很喜欢听他们讲过去的事。
对他们来说,倾听,就是最好的陪伴。
现在回想,我从小就蛮喜欢和老人相处,与长辈们“凑趣”,时间流逝中总会觉得,心里很舒服,也让我很小就懂得了孝顺和感恩。
也颇有感受,像蔡康永在《说话之道》里说的那样:
第一,将来长辈不在时,回想自己有陪长辈说话,会安心很多。
第二,常听上了年纪的人讲话,很有看《泰坦尼克号》的效果,会觉得人生海海,不过如此,比较容易豁达。
第三,长辈故事里,偶尔还是藏着一些人生经验,会启发你获得解决问题的灵感。
![](https://img.haomeiwen.com/i11238914/4457a8a2e6a01cc1.png)
父亲本就是一个很孝顺的人,所以其实,在教育孩子这件事情上,“以身作则”四个字,不管我们强调多少次,都不为过。
等自己有了孩子,也会带他多陪陪长辈和老人,这会让孩子在相处中,学会孝顺,懂得感恩和尊重。
这些情感的收获和培养,对小孩的成长和生命来说,要比让他在家多做几份试卷,有意义的多。
大人们以为出门之前 / 桌上放六百就算是孝敬 / 一天到晚拼了命赚钱 / 少了关怀有什么意义
外婆她的期待 / 慢慢变成无奈 / 大人们始终不明白 / 她要的是陪伴 / 而不是六百块 / 比你给的还简单
外婆她的无奈 / 无法变成期待 / 只有爱才能够明白 / 走在淡水河畔 / 听着她的最爱 / 把温暖放回口袋
——《外婆》周杰伦
后来,听周董唱这首他自己写词作曲的《外婆》,我想,他也一定是一个懂得倾听和陪伴的人吧。
有时想他们了,也会去听听,然后,慢慢陷入回忆……
很有爱的一首歌,推荐给大家。
![](https://img.haomeiwen.com/i11238914/d85b9f40712d68d8.png)
回想成长,父亲给了我很多的影响,从脾气到习惯,一个家庭里,男孩也总是受爸爸的影响多一些。
平常会给父亲也买些书,他喜欢历史,闲来喜欢看看,虽然我从小学习成绩算不上好,到今天也谈不上读过多少书,但觉得自己在对读书有好感这件事上,有着父亲很深的影响。
所以我一直觉得,虽然还没成家,但也深刻懂得:
一个家庭里,家风的遗传,家庭的教育,永远比学校教育,对一个孩子的人生影响要大的多。
![](https://img.haomeiwen.com/i11238914/04d2704e49e7ab72.png)
这些年,也慢慢观察过很多人,一个人对待老人、小孩、服务员等这些弱势群体的态度, 基本可以看得出一个人的心底大概是什么样子。
也会发现,如今很多人总是忽视对一个孩子的这些情感教育。
生而为人,生存、房贷、教育成本,太多压力都在驱赶着我们急匆匆的往前走,向钱看,但却忘了,陪伴偏偏需要的就是,停下来,慢下来,蹲下来,坐下来,倾听,用心。
这样的事,我们每天都能见到,太多人心生戾气和浮躁,很多人很有钱,却也未必算得上幸福,孩子们也不见得能开心地成长。
或许,这样说有点鸡汤,但依旧会觉得,能真正让我们内心强大的,让我们此生心无遗憾的,不管在哪里都能感觉到彼此陪伴的,是心里那些看不到,却总是有温度的东西。
跟一个人多大年龄,结没结婚,有没有钱,什么文化,没多大关系,如果一个人真的善良,打心底里有温柔,历经岁月洗礼生活磨砺,沧桑脸上的笑里,依旧会留有半分的可爱和少年般的温柔。
在我眼里,这样的一个人,已经是人生的胜利者了。
3
记得一个故事。
教授的几位学生去教授家拜访,教授留他们吃了饭,席间相谈甚欢,饭后几位学生争相准备收拾洗碗,教授笑容满面地阻止他们说:“不急不急,有人洗呢。”
教授将碗筷放进了水池,先简单冲去油污,然后轻轻地走到房间里,对着他近八十高龄的老母亲说:“妈妈,洗碗喽。”
同学们一下愣住了,只见老太太一改在房间里的萎靡,精神焕发地走去厨房,慢腾腾地洗起碗来,嘴里也像是在哼着什么小曲儿,样子甚是开心。
半个多小时后,才把碗洗好。教授高兴地对老太太说:“妈,您辛苦了,歇歇吧”,教授搀母亲回屋休息后,又返回厨房,把刚才的碗又重新洗了一遍。
故事的最后,教授对着有些诧异的同学们说:
孝顺的同时,也要给他们一个爱你的机会,对他们来说,有一种幸福,叫被需要。
![](https://img.haomeiwen.com/i11238914/7a8ba7c6d3e71d38.png)
这些年,一直有刻意去培养自己,不管是求学、工作,还是如今习惯了一个人旅行,一直觉得自己算是个蛮独立的人,但每次回家也还是会像教授这样,去找找这种“依赖”的感觉。
网友们都说,过去的这次疫情,给我们平日快节奏的生活来了一次难得的急刹车,让很多人重新审视起一些关系,甚至生与死的关系。
对我来说,更加看清了世事的无常,也更加懂得了陪伴的意义。
和面,炒菜,包饺子,过去的这个疫情假期手艺长进了不少,从他们每天问我,晚上想吃什么,到我也能开始问问他们。
也尝试给父亲解释算法推荐机制,帮他在快手上关注了几个美食博主、生活博主、军事博主,疫情这段时间也让他们学着做了两个菜,也算是给他们家里蹲的日子找了点事儿做。
帮他们手机断舍离,清理相册,整理整理订阅号,除了家本地的新闻,也帮他们关注了丁香医生,十点读书,洞见,人民网健康,央视百家等。
下个象棋游戏,下个连连看,教他们使用QQ音乐,喜欢的邓丽君,以后想听就可以听了。
二月二那天,用家里的理发剪刀,给父亲剪了剪头,算不上好看,不过他笑得很开心。
因为疫情,多年难得一次在家,自己做了一桌菜,给父亲过了次生日。
一起翻看老照片,回想上一次在家给父亲过生日是什么时候……
最后
时光时光慢些吧 / 不要再让你变老了 / 我愿用我一切 / 换你岁月长留
一生要强的爸爸 / 我能为你做些什么 / 微不足道的关心 / 收下吧
谢谢你做的一切 / 双手撑起我们的家 / 总是竭尽所有 / 把最好的给我
我是你的骄傲吗 / 还在为我而担心吗 / 你牵挂的孩子啊 / 长大啦
感谢一路上有你
——《父亲》筷子兄弟
很多年了,我到现在还能记得第一次听到这首歌的时候。
年前的一次聚会, 饭后亲戚长辈一大家子难得一起去了次KTV,大家唱的很开心,而我那天唱了这首《父亲》。
这首歌我在KTV唱过很多次,那是第一次,在父亲面前,唱给他听。
每次都会唱哭,那天也是,唱完的时候,走过去,抱了抱父亲。
其实,对我来说,那天,也算是完成了自己一直以来的一个心愿吧。
愿父亲们都健康平安。